桥上所经过,秋成正乐郊。
儿童惊衮绣,丞相只衡茅。
桥上所经过,秋成正乐郊。
儿童惊衮绣,丞相只衡茅。
这首诗描绘了桥上行经的景象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以及儿童与丞相生活状态的差异,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细腻一面。
首句“桥上所经过,秋成正乐郊”,点明地点和时节,桥上是行人的通道,秋季丰收的景象在郊外铺展开来,一片欢愉的氛围。这里通过“乐郊”一词,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含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次句“儿童惊衮绣,丞相只衡茅”,对比鲜明地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儿童们可能在郊外玩耍时,被华丽的衮绣(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礼服)所吸引,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惊喜。而丞相,作为国家的高官,其生活却简单到只有一处衡茅(简陋的茅屋),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反差,以及对官员简朴生活的推崇。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美景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共存,又暗含了对官员应以简朴为本的道德倡导,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与思考。
县幽无俗事,公退只高吟。
江到荆门阔,山连蜀国深。
峡云长映日,蛮雨易成霖。
群雀鸣春院,饥猿叫夜岑。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
印锁残阳后,人归叠翠阴。
思乡空索寞,素分信浮沉。
乐静稀尘累,甘闲负壮心。
衰容常懒栉,病发岂胜簪。
寡欲慵求友,防邪每自箴。
浇风终耻合,前事固难谌。
望断天涯外,离魂欲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