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愁人醉死,不肯十分红。
夜烛怨清蜡,晓窗怜唾绒。
抽香缠暗露,掩盼避颠风。
灯节游街女,新腔鼓调工。
生愁人醉死,不肯十分红。
夜烛怨清蜡,晓窗怜唾绒。
抽香缠暗露,掩盼避颠风。
灯节游街女,新腔鼓调工。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瑞香花的独特魅力与命运。诗人将瑞香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个性,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瑞香花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与情感。
首句“生愁人醉死,不肯十分红”,以一种略带忧郁的口吻,表达了瑞香花不愿完全绽放,似乎在担心自己的美丽会引来过多的注视与打扰,甚至可能因此而凋零。这种对美的自我保护,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接着,“夜烛怨清蜡,晓窗怜唾绒”两句,进一步通过夜晚与清晨的对比,表现了瑞香花在不同时间的内心感受。夜晚,它仿佛对清冷的蜡烛心怀怨言,而在清晨,它又对窗前的唾绒(可能是花瓣上的水珠)充满怜爱。这种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瑞香花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与适应。
“抽香缠暗露,掩盼避颠风”则描绘了瑞香花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它在暗夜中散发香气,却也因害怕风雨的摧残而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这里不仅体现了瑞香花的坚韧与顽强,也蕴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最后,“灯节游街女,新腔鼓调工”两句,以瑞香花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生活场景。灯节之夜,游街的女子们唱着新腔,敲打着鼓点,而瑞香花静静地陪伴在旁,或许在这一刻,它成为了这热闹场景中的一抹静谧之色,既独立又和谐地融入了人间的欢愉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瑞香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瑞香花的形象,既是自然界的缩影,也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才得归闲去,还教病卧频。
无由全胜意,终是负青春。
绿柳渐拂地,黄莺如唤人。
方为医者劝,断酒已经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