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月望甘雨,心愁游兴疏。
今来佳节过,幸值渥沾馀。
触景足生趣,湖山尽起予。
针芒刺早稻,田叶点新蕖。
林煦莺迁木,泥香燕贺居。
属吟稍染翰,亦欲闷怀纾。
弥月望甘雨,心愁游兴疏。
今来佳节过,幸值渥沾馀。
触景足生趣,湖山尽起予。
针芒刺早稻,田叶点新蕖。
林煦莺迁木,泥香燕贺居。
属吟稍染翰,亦欲闷怀纾。
这首诗描绘了仲夏时节,万寿山在雨水滋润后的清新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弥月望甘雨”,描述了连续一个月的期盼,终于迎来了甘霖,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和喜悦。接着“心愁游兴疏”一句,转折道出因长时间的等待而产生的游兴减退,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今来佳节过,幸值渥沾馀”中,“佳节”可能指的是雨水节气,诗人庆幸在雨水之后还能感受到余润的恩泽。接下来的“触景足生趣,湖山尽起予”,直接描绘了雨水过后,湖光山色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心情愉悦。
“针芒刺早稻,田叶点新蕖”两句,通过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雨水对农作物的滋养,早稻如针尖般生长,田间新荷点缀其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林煦莺迁木,泥香燕贺居”则进一步描绘了雨水后,林间的温暖阳光使得黄莺迁徙到树上,泥土的芳香引来燕子筑巢,一派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态。
最后,“属吟稍染翰,亦欲闷怀纾”表达了诗人自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借诗歌抒发心中的郁闷,寻求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仲夏雨水后万寿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感。
布袜元不破,霜雪遮头颅。
政自要老丑,肯剃颔底须。
经卷聊关身,帐座种种无。
安用古铜瓶,捉以高鼻奴。
草鞋挂龙床,九州一蚍蜉。
如何是木平,初落斤斧欤。
庞眉宣道人,缅想骨已枯。
旧炊玉粒饭,洗钵独我呼。
跛跛迁臣归,饥面黧且癯。
至今说法处,井索缠辘轳。
唐时李卫公,铸铁为浮图。
此塔有坏灭,是事端弗渝。
策杖行行过石桥,农家鸡黍远相招。
田铺棋局露鸦下,山展画屏烟雨描。
病骨枯于秋后叶,诗怀雄似海东潮。
一声老鹤松梢上,剩欲乘风到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