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烟清露淡秋容,十日看山兴倍浓。
题破洞中千片石,还经路口数株松。
何须锡杖来荒麓,定蓄金钱买碧峰。
莫道山灵无客意,层层都倩白云封。
轻烟清露淡秋容,十日看山兴倍浓。
题破洞中千片石,还经路口数株松。
何须锡杖来荒麓,定蓄金钱买碧峰。
莫道山灵无客意,层层都倩白云封。
这首诗描绘了西樵山的秋日美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轻烟、清露与淡雅的秋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首句“轻烟清露淡秋容”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朦胧而清新的世界,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凉意和淡淡的花香。接着,“十日看山兴倍浓”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番景色的喜爱之情,连续观赏多日,兴致反而更加浓厚。
接下来的“题破洞中千片石,还经路口数株松”两句,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破碎的岩石上刻着诗文,路边的几株松树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这些自然元素的组合,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何须锡杖来荒麓,定蓄金钱买碧峰”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锡杖是僧侣行脚的工具,此处用来形容攀登荒野,而“金钱买碧峰”则是俗世的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自然本身,无需外在的装饰或追求。
最后,“莫道山灵无客意,层层都倩白云封”两句,以山灵(即山神)的视角,表达了对访客的欢迎之意。山中的每一层都被白云覆盖,仿佛在为来访者铺设一条神秘而神圣的道路,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樵山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融合,以及对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