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中庭拂翠条。碧纱窗外雨、长凉飙。
潮来涨水恰平桥。添清景,疏韵响、入芭蕉。
坐久篆香消。多情人去后、信音遥。
即今消瘦沈郎腰。悲秋切,虚过了、可怜宵。
一夜中庭拂翠条。碧纱窗外雨、长凉飙。
潮来涨水恰平桥。添清景,疏韵响、入芭蕉。
坐久篆香消。多情人去后、信音遥。
即今消瘦沈郎腰。悲秋切,虚过了、可怜宵。
这首《小重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雨中的景象,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思念之情。
“一夜中庭拂翠条”,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庭院中绿叶轻拂,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诉说着什么。接着,“碧纱窗外雨、长凉飙”一句,通过雨滴敲打纱窗的声音和凉风的吹拂,营造出一种清凉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雨声、风声交织在一起,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层次感。
“潮来涨水恰平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潮水与人的情感相联系,通过水涨至桥面这一细节,暗示了情感的波动与起伏。水涨平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内心情感状态的隐喻。
“添清景,疏韵响、入芭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清冷而略带哀愁的意境。清新的景色与疏落的韵律交织,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通过芭蕉叶上的声音,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读者。
“坐久篆香消”,时间的流逝在篆香的燃尽中得以体现,暗示着诗人独自坐了很久,思绪万千。篆香的消逝,象征着情感的逐渐消散,也预示着时间的无情。
“多情人去后、信音遥”,表达了诗人对于离人的思念与等待。在多情的人离开之后,只有遥远的信件作为寄托,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无奈跃然纸上。
“即今消瘦沈郎腰”,借用沈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深度与真实感。
“悲秋切,虚过了、可怜宵”,结尾处,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秋天的悲切感受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在这凄凉的秋夜里,所有的美好似乎都已过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离别与思念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新篁依约佩初摇。老石润山腰。
逸人未必犹酣酒,正溪头、风雨潇潇。
砺齿犹随市隐,虚心肯受春招。从教三径入渔樵。
对此觉尘消。娟枝冷叶无多子,伴明窗、书卷诗瓢。
清过炎天梅蕊,淡欺雪里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