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问农夫,一称雨四指。
少行更问一,曰润三寸耳。
彻夜疏复密,廉纤实未止。
晓来登长途,已作泥泞矣。
少言足五寸,农言胡乃尔。
莫知苗之硕,谚语洵至理。
村行问农夫,一称雨四指。
少行更问一,曰润三寸耳。
彻夜疏复密,廉纤实未止。
晓来登长途,已作泥泞矣。
少言足五寸,农言胡乃尔。
莫知苗之硕,谚语洵至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乡村行走时,与农夫交谈的情景,反映了雨水对农田的影响以及农民对雨水的深切关注。
首句“村行问农夫”,诗人踏着清晨的脚步,步入乡村,向农夫询问天气情况。接着,“一称雨四指”形象地描述了农夫对雨水的计量方式,通过手指的长度来估算降雨量,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生活智慧。
“少行更问一,曰润三寸耳”进一步展示了农夫对雨水深度的精确感知,即使短暂的行走后再次询问,农夫也能准确告知雨水浸润的深度为三寸。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农民对土地和作物生长的深切关怀。
“彻夜疏复密,廉纤实未止”描绘了整夜降雨的情况,从开始的稀疏到后来的密集,但雨势并未停止。这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也暗示了农民对持续降雨的担忧。
“晓来登长途,已作泥泞矣”描述了诗人清晨继续前行时,地面已经变得泥泞不堪的景象,预示着农民耕作的困难和挑战。
“少言足五寸,农言胡乃尔”通过对比,强调了农民对雨水深度的精准感知,与诗人或其他人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
最后,“莫知苗之硕,谚语洵至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智慧的敬佩,认为农民的谚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与农夫的对话,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赞美了农民对自然的敏感度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智慧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