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东南迥,天涯孝子心。
关河悲泛梗,烽火误来音。
世路穷廉吏,清商助苦吟。
归程四千里,相望岭云深。
秋色东南迥,天涯孝子心。
关河悲泛梗,烽火误来音。
世路穷廉吏,清商助苦吟。
归程四千里,相望岭云深。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东南的景色与遥远的天涯孝子之情,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秋色”开篇,渲染出一种萧瑟而深远的氛围,暗示着离别与思乡的主题。接着,“天涯孝子心”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
“关河悲泛梗,烽火误来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漂泊无依的“泛梗”比作远离家乡的游子,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助;“烽火误来音”则暗示了通信不畅,家人之间的消息传递困难,进一步加深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世路穷廉吏,清商助苦吟。”这两句转而探讨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关系。在艰难的世途中,廉洁的官吏往往遭遇困境,这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也映射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同时,“清商助苦吟”表明音乐(这里指清雅的音乐)能成为抒发内心苦闷的媒介,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最后,“归程四千里,相望岭云深。”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归途的担忧与期盼。四千里的距离,加上深邃的山岭云雾,既体现了地理上的遥远,也象征了心灵上的隔阂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记曾探、山阴春晓。思发花前,兴先云到。
王谢风流,远情都说宦游好。
玉骢珠舫,刚一洗、酸寒稿。
况鹤畔琴边,自指点、年时游钓。吟啸。
正汾阴听雁,又是洞庭秋早。
渔蓑豸绣,总不负、江山文藻。
更到处、胜侣高朋,闲添入奚囊诗料。
但展卷看题,空想图中三妙。
春梦无拘管。人去后,粉墙花影撩乱。
分明月在,阑干倚处,佩香犹暖。荼蘼似肯相伴。
奈夏雨、池台绿换。
只刺藤、曾罥罗裙,横斜占了西苑。
窗前帕印脂冰,床偎簟汗,娇笑如见。
重帘暂护,芳尘莫扫,一方空院。良缘若道真断。
怎犹得、欢情在眼。耐思量、惟有闲愁,依依傍晚。
夕阳红褪秋痕,枝枝低压闲阶重。
芳心几度,暗中偷减,愁来补空。
径曲渐芜,篱歌欲断,不堪调弄。
怅晚香幽独,白衣人杳,陶情酒、谁为送。
丛额新寒遭中。到小春、犹含余冻。
卷帘花瘦,尖风吹过,似闻凄讽。
寄语枯萤,倦蜂痴蝶,谩寻香梦。
待落莫留与,岁寒三友,一充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