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遁迹入禅关,身似浮云到处闲。
解道龙蛇潜草野,何年弓剑榜桥山。
缁衣那有中官识,御马谁迎老佛还?
一自樱桃无荐地,肯留封树在人间。
曾闻遁迹入禅关,身似浮云到处闲。
解道龙蛇潜草野,何年弓剑榜桥山。
缁衣那有中官识,御马谁迎老佛还?
一自樱桃无荐地,肯留封树在人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遁世高僧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首联“曾闻遁迹入禅关,身似浮云到处闲”以“遁迹”和“入禅关”开篇,形象地刻画了高僧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方式,将他的身影比作飘浮不定的白云,寓示着其行踪不定、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
颔联“解道龙蛇潜草野,何年弓剑榜桥山”进一步深化了高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这里运用了“龙蛇”和“草野”的意象,象征着高僧如同隐匿于自然界的生灵,与世无争,自由自在。而“何年弓剑榜桥山”则暗示了高僧曾经有过武艺或英雄事迹,但如今已归隐山林,不再涉足尘世纷争,表达了诗人对高僧过去辉煌与现今淡泊的感慨。
颈联“缁衣那有中官识,御马谁迎老佛还?”通过对比高僧的朴素装扮(缁衣)与宫廷的奢华(中官、御马),突出了高僧与世俗权力的疏离,强调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同时,“老佛还”这一比喻,既是对高僧年长的描述,也暗含了对其智慧和修为的尊敬。
尾联“一自樱桃无荐地,肯留封树在人间。”以樱桃作为象征,表达了高僧不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里的“荐地”可能指的是推荐、推崇之地,高僧不愿被世人所推崇,更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最后一句“肯留封树在人间”,则进一步强调了高僧宁愿选择孤独与自然为伴,也不愿为了名利而妥协,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遁世高僧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敬仰。
溪水沄沄云出山,行边意思自相关。
欲从杖履吾已老,犹喜诗书君未閒。
道脉不随多事去,文风似放一分还。
纷纷世变忘言外,春在西皋花柳閒。
今朝酒熟吾翁喜,又见生朝会邻里。
虽无盘馔罗膻荤,情话从容自嘉旨。
人生富贵固足乐,惟有长年难得似。
恬于世味心自閒,赢得庞眉更儿齿。
晨兴再拜启阿爹,从古昭昭是天理。
不因为善天降祐,何以康宁膺寿祉。
称觞膝下列儿孙,虽说居贫良亦美。
从今都不记春冬,只消岁月将时纪。
束书但愿早还家,年年祝颂秋风里。
望远秋平。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
乱荭疏柳,犹带数点残萤。
待月重帘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
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
还思骖鸾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
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
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
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