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应莫问渔郎,到处神仙自有乡。
欲食蟠桃寻洞府,且看修竹向宜黄。
岁寒一节心常固,月落千寻影更长。
我若过门閒适兴,主人相见亦无妨。
桃源应莫问渔郎,到处神仙自有乡。
欲食蟠桃寻洞府,且看修竹向宜黄。
岁寒一节心常固,月落千寻影更长。
我若过门閒适兴,主人相见亦无妨。
这首诗描绘了桃源仙境与修竹之美,充满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之感。诗人以“桃源应莫问渔郎”开篇,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不可得而复求的感慨。接着,“到处神仙自有乡”一句,点明了无论在何处,都有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欲食蟠桃寻洞府,且看修竹向宜黄”两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想象着在寻找仙桃与洞府的过程中,能够遇见修竹,感受到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宜黄”可能是指一个地方,也可能是一种象征,强调了自然环境与精神追求之间的联系。
“岁寒一节心常固,月落千寻影更长”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述冬日里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月光下竹影拉长的景象,寓意着坚守本心、不畏艰难的精神。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寄托了诗人对于人格独立与精神高洁的向往。
最后,“我若过门闲适兴,主人相见亦无妨”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即使偶然来访,也能得到主人的理解与接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旦夕历城闉,旷远聊骋目。
北顾邯郸道,南指太行麓。
燕赵昔名疆,贤哲竟驰逐。
亭幛绝烽烟,雁门居李牧。
秦人屡西却,良将称马服。
边鄙多侠气,慷慨遗芳躅。
天步属艰难,邦家遂倾覆。
浮云蔽旧京,中原力谁戮。
羁旅及幽并,滥竽縻薄禄。
朽株岂栋梁,弱萝依灌木。
宽租愧汉倪,鸣弦思鲁虙。
惓惓怀良俦,何以托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