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闻卞壸二子真孝子,以身殉父从父死。
又不闻刘璹二子家被兵,以身捍父同父生。
一生一死幸不幸,同博千秋万古名。
身亦何所有,子职所当为。
独怜彼寇心,天理曾不亏。
呜呼人心天理曾不亏,毁常败俗夫何为。
君不闻卞壸二子真孝子,以身殉父从父死。
又不闻刘璹二子家被兵,以身捍父同父生。
一生一死幸不幸,同博千秋万古名。
身亦何所有,子职所当为。
独怜彼寇心,天理曾不亏。
呜呼人心天理曾不亏,毁常败俗夫何为。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议论,展现了对孝道的深刻思考与赞美。诗中提到的“卞壸二子”和“刘璹二子”,都是历史上以身殉父的孝子典范,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更在道德层面上树立了楷模,赢得了千秋万古的名声。诗人在对比“一生一死”的不同命运后,强调了孝行的价值,指出无论结果如何,履行子职本身就是高尚的行为。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那些破坏常理、败坏风俗之人的谴责,强调了人心与天理的不可侵犯性。最后,全诗以强烈的感叹收尾,重申了人心和天理的尊严,以及维护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孝行的崇高,也警示了社会应遵循的道德底线,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伦理道德的深刻关注和强烈责任感。
厌居人世,似孤云飘逸,鹤升霄汉。
自在无拘空外去,撒手直超彼岸。
到处为家,琴书为伴,信笔闲吟叹。
洞天高卧,任他人笑懒慢。
夏近百尺森松,水帘响亮,飞入龙泉涧。
渴饮霞浆仙会处,童稚唇歌舌诞。
趖了轮回,完全性命,迷者应难赶。
忘名绝利,一任人非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