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遁世士,因乱在齐邦。
羊裘物色中,三徵往帝乡。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
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
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
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
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
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
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
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
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
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
子陵遁世士,因乱在齐邦。
羊裘物色中,三徵往帝乡。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
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
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
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
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
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
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
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
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
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
此诗《读钓台集》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通过对严子陵的描绘,展现了其遁世独立、不慕名利的人格魅力。诗中以严子陵为引线,探讨了理想人格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首句“子陵遁世士”,开篇点出严子陵的隐士形象,他选择在乱世中避世,远离尘嚣。接着“因乱在齐邦”一句,暗示了严子陵在动荡时期选择隐居的原因。接下来的“羊裘物色中,三徵往帝乡”描绘了严子陵身着羊裘,三次被征召入朝的情景,表现了他虽受帝王礼遇,却始终坚守自我,不为名利所动的决心。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两句,直接表达了严子陵对权贵和名利的蔑视态度,强调了他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则进一步说明了严子陵辞官归隐的原因,即他并不擅长官场的运用,更愿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通过想象严子陵在床前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生活的真挚情感。“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表达了诗人希望追随严子陵的脚步,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愿望。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描述了严子陵最终获得皇帝允许,回到山林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则强调了严子陵与君臣之间的情谊,以及他对老友的怀念之情。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提到另一位官员希文,他在严子陵的故乡修复废墟,表达了对严子陵精神的敬仰与传承。“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则说明希文通过诗歌和碑文的形式,纪念严子陵的高尚品德。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赞扬了严子陵的节操与礼仪,认为他的行为如同日月般光明正大。“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以圆规和矩尺比喻严子陵的完美人格,强调其道德标准无可挑剔。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指出后来的学者过于追求创新而忽视传统,导致对严子陵的评价产生分歧。“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批评这种现象,认为对贤者的推崇应当遵循传统,不应引起争议。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强调严子陵是汉代的杰出人物,其清廉的品质在东京(洛阳)兴起。“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对比三代时期的士人,认为对严子陵的评价并不恰当。
最后,“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表达了对严子陵的尊敬,认为即使他已经去世,也应得到公正的评价。“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以景结情,表达了对严子陵高尚人格的无限敬仰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严子陵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其高尚的人格,也反思了社会对理想人格的评价与传承,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群龙拔地旧欲起,掉臂抟云怒未己。
细看鸟道夹苍髯,矫首天门怅烧尾。
脚底一声何处雷,蹒跚刺眼惊青能。
飞空冰雪欲相溅,夺路虎罴胡为来。
解我紫茸裘,佐以青藤杖。
奇石异松有如此,人生宁惜屐几緉。
危梯亦不危,兴到无艰劳。
绝壁亦不绝,高立穷纤毫。
海气苍茫海天迥,何论震泽之水三万六千顷。
帆樯台榭阖闾城,尺幅高堂揭烟景。
昨日孤舟系何处,烟际浮图细如箸。
始知我亦扰攘尘海中,曾被山僧叹迷误。噫嘻!
安得尽将春雨化春醅,仰探北斗为深杯。
百年盘礴青蠃堆,一树松前醉一回,鼠肝虫臂奚为哉。
秦关百二重,沃野横千里。
一经穿诘屈,险窄不容轨。
太华与首阳,两崖并雄峙。
黄河走中间,神龙掉其尾。
凿幽开门户,设险良为此。
乾坤兹奥区,壮哉山河美!
缅想嬴秦初,吞噬奋长觜。
六合混一家,殽函正东启。
兴亡不一姓,城郭今犹是。
衰柳带行人,颓阳没残垒。
立马重徘徊,苍苍暮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