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关百二重,沃野横千里。
一经穿诘屈,险窄不容轨。
太华与首阳,两崖并雄峙。
黄河走中间,神龙掉其尾。
凿幽开门户,设险良为此。
乾坤兹奥区,壮哉山河美!
缅想嬴秦初,吞噬奋长觜。
六合混一家,殽函正东启。
兴亡不一姓,城郭今犹是。
衰柳带行人,颓阳没残垒。
立马重徘徊,苍苍暮烟起。
秦关百二重,沃野横千里。
一经穿诘屈,险窄不容轨。
太华与首阳,两崖并雄峙。
黄河走中间,神龙掉其尾。
凿幽开门户,设险良为此。
乾坤兹奥区,壮哉山河美!
缅想嬴秦初,吞噬奋长觜。
六合混一家,殽函正东启。
兴亡不一姓,城郭今犹是。
衰柳带行人,颓阳没残垒。
立马重徘徊,苍苍暮烟起。
这首清代诗人陈德正的《过潼关》描绘了秦关的雄伟险峻和历史沧桑。诗中通过“秦关百二重”、“沃野横千里”展现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地域。接着,“一经穿诘屈,险窄不容轨”形象地刻画了关隘的险要,如同龙蛇蜿蜒,道路狭窄。
诗人以太华山和首阳山的雄峙对比,黄河从中穿流而过,犹如神龙摆尾,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深远。接下来,他赞颂了古人在此设立险阻的战略智慧,并指出潼关是天地之间的隐秘区域,山河之美令人赞叹。
诗中回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提到崤函关是东方的门户,暗示了潼关在历史上的关键作用。然而,诗人也感慨兴亡更迭,尽管城郭依旧,但人事已非,衰柳、颓阳和残垒增添了历史的凄凉感。
最后,诗人骑马驻足,凝视着暮色中的潼关,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展示了潼关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底蕴。
蝇头细小。字字伤心料。中有答书三幅稿。
记向秋灯泪草。十年一梦三生。鸳鸯小冢苔青。
燕子东风寒食,梨花细雨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