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尔何人,长松之下,古柏之间。
看蒲团稳坐,神清落落,布袍长裹,风骨珊珊。
一拂一盂,不鞋不杖,白石如龙草似绵。
低多少,在恒沙小劫,梦泡尘缘。西来踪迹萧然。
犹仿佛、当初面壁年。
曾与谁摩顶,菩提座下,何方行脚,舍卫城边。
辨欲忘时,心将安讫,春绿秋红自在天。
人只见,有茒庵方丈,片席青莲。
咄尔何人,长松之下,古柏之间。
看蒲团稳坐,神清落落,布袍长裹,风骨珊珊。
一拂一盂,不鞋不杖,白石如龙草似绵。
低多少,在恒沙小劫,梦泡尘缘。西来踪迹萧然。
犹仿佛、当初面壁年。
曾与谁摩顶,菩提座下,何方行脚,舍卫城边。
辨欲忘时,心将安讫,春绿秋红自在天。
人只见,有茒庵方丈,片席青莲。
此诗《沁园春·题位公小照》由清代诗人黄永所作,描绘了一幅隐逸高士的形象。诗中以“咄尔何人”开篇,引出对一位隐居在长松古柏之间的高人的探寻。通过“蒲团稳坐”、“布袍长裹”等细节,刻画了这位高人静坐修行、风骨超凡的形象。接着,“一拂一盂,不鞋不杖”进一步展现其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白石如龙草似绵”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衬托出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而“低多少,在恒沙小劫,梦泡尘缘”则表达了对世间繁华与短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高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
“西来踪迹萧然”暗示了高人可能来自远方,其行踪飘渺,不为世人所熟知。“犹仿佛、当初面壁年”则借用了佛教中的“面壁九年”的典故,象征着高人长时间的修行与悟道过程。
“曾与谁摩顶,菩提座下”、“何方行脚,舍卫城边”两句话,分别提到了高人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和地点,强调了其修行的坚定与广泛。而“辨欲忘时,心将安讫”则表达了高人对欲望的超越与内心的平静。
最后,“春绿秋红自在天”一句,以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象,象征着高人生活的自由与随性。而“人只见,有茒庵方丈,片席青莲”则以具体的场景结束,既是对高人居住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其生活状态的总结,强调了高人虽隐于世,但其精神之光却能照亮他人的心灵。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一位隐逸高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