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不肯昭陵住。老逸少是献之父。
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
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
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鹜家鸡窘处。
兰亭不肯昭陵住。老逸少是献之父。
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
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
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鹜家鸡窘处。
这首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兰亭手卷》描绘了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感慨与怀旧之情。首句“兰亭不肯昭陵住”表达了对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无法长留人间的惋惜,暗示其价值超越了生死,连昭陵(唐太宗陵墓)也无法留住。接下来,“老逸少是献之父”点明了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之间的传承关系,强调了书法世家的血脉。
“过江来定武残碑,剥落刓烟剜雨”描绘了兰亭序的摹本辗转流传,历经风雨侵蚀,残破不堪,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纵新新茧纸临摹,乐事赏心俱去”进一步表达了对原作神韵难以复现的遗憾,即使精心临摹,也无法找回当年创作时的乐趣和欣赏者的心境。
最后两句“永和年小草斜行,到野鹜家鸡窘处”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流露出的潇洒自如,与日常生活的平凡相比,显得超凡脱俗。整体上,这首词通过对兰亭手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