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交织图画。开篇“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两句,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初秋后雨过后的湿润大地和岸边摇曳的柳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秋意氛围。
接着,“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情感的长久积累,这种感觉如同水塘中的静水,不仅深邃而且持久。这里的“曲江池”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地方。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两句,则通过早晚两个时段的昆虫和植物形象,传递出秋天生命力度的变化。蝉鸣声中透露出一种悲凉,而晚开的荷花则显得孤独而又有些许凄清。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每一个秋天记忆的追溯和珍惜,每一次的感受都是独特且难忘的。这里强调的是时间流逝和个人情感的积淀。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一句中,“昔人”指代前人,而“三十二”则是年纪,这里诗人借用历史上的某位诗人在同龄时对秋天的情怀已经转为悲凉来映射自己的心境。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则表明自己即将步入四十岁的门槛,对秋天的感受也日渐加深,这种对于年华的体悟和秋天情怀的交织,透露出诗人对生命中期的反思。
“岁月不虚设, 此身随日衰”两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是无情且真实的,而人的身体则在这不断流逝的时间中逐渐走向衰弱,这种认识充满了人生的沉重感和悲哀。
最后,“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则是在说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步入老年,只有当头发变白时才惊觉自己的年纪。这两句诗语言质朴,却深刻地揭示了人对衰老无意识的接受过程,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况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生命衰老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