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黑秦墙戍火残,蚕房谷口冷旌竿。
宵程塞漠随鸿度,秋色关门立马看。
地过中原山设险,天垂北斗月争寒。
毡庐一夜欢声起,列部来瞻天可汗。
云黑秦墙戍火残,蚕房谷口冷旌竿。
宵程塞漠随鸿度,秋色关门立马看。
地过中原山设险,天垂北斗月争寒。
毡庐一夜欢声起,列部来瞻天可汗。
这首清代童槐的《出古北口》描绘了边关行军的景象。首句“云黑秦墙戍火残”以夜幕降临时分,秦长城上的烽火残烬与乌云相映,渲染出一种沉寂而肃穆的气氛。接着,“蚕房谷口冷旌竿”写出了军队行经蚕房谷口,寒风中飘扬的旗帜显得格外冷峻。
“宵程塞漠随鸿度”描绘了夜晚在荒漠中跟随大雁前行的情景,展现了边塞行军的艰辛与辽阔。诗人“秋色关门立马看”,在关门处驻足,凝视着秋色,流露出对边关景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地过中原山设险,天垂北斗月争寒”两句,通过地形险峻和北斗斗柄指向寒月,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地理特点和气候严酷。最后,“毡庐一夜欢声起,列部来瞻天可汗”描述了军营中的欢乐,战士们在毡帐中庆祝,列队瞻仰他们的领袖,表达了对统帅的敬仰和胜利的喜悦。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关行军的壮丽场景,既有边塞的雄浑,又有军旅生活的艰辛,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安定和领袖威望的赞美。
薰风长日庭院深,有人危坐弦鸣琴。
悽其始作履霜操,划然忽造崩山音。
大弦春温小廉折,大小廉温无间歇。
月斜窗户鸿飞高,秋入园林蝉语咽。
抚弦按指忽变之,袅袅馀音如欲绝。
欲绝不绝还丁丁,幽谷幽禽饥啄雪。
黄昏风雨势振天,天青雨歇山娟娟。
衣冠相对坐终日,日与文王孔子相周旋。
烦君试作南薰调,去和虞韶向廊庙。
愁卧夕阳尽,长风吹四野。
嗟予抱沉疴,迟此岁方夏。
杖策来东林,钟远识兰若。
石壁生夜凉,目极自潇洒。
采芝寻仙人,把酒慕隐者。
开襟屡回顾,长啸松林下。
纷吾意念多,淡尔悟虚假。
遥望白云中,日暮空潭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