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前朝寺,荒城异代碑。
龙鳞扶灌木,鸟迹落罘罳。
石像丹青老,经文密印奇。
谁来證天眼,真似到峨眉。
银海横香象,莲台出宝池。
有情堪位果,历硕只脩持。
藓剥山门冷,僧归洗钵迟。
沉灰贤劫尽,梵网法云垂。
倘许迷津照,然灯礼辟支。
古刹前朝寺,荒城异代碑。
龙鳞扶灌木,鸟迹落罘罳。
石像丹青老,经文密印奇。
谁来證天眼,真似到峨眉。
银海横香象,莲台出宝池。
有情堪位果,历硕只脩持。
藓剥山门冷,僧归洗钵迟。
沉灰贤劫尽,梵网法云垂。
倘许迷津照,然灯礼辟支。
这首诗描绘了普贤寺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宗教的庄严气息。
首联“古刹前朝寺,荒城异代碑”点明了寺庙的古老与历史的变迁,古刹与荒城形成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
颔联“龙鳞扶灌木,鸟迹落罘罳”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古老的龙鳞与灌木、鸟迹与罘罳(寺庙的装饰物)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自然与历史交融的画面,既有生机又有岁月的痕迹。
颈联“石像丹青老,经文密印奇”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古老与神秘,石像历经岁月而显得更加庄重,经文密印则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尾联“谁来證天眼,真似到峨眉”表达了对真正理解与体验寺庙精神之人的期待,仿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寺庙的深邃与庄严,如同到达峨眉山一般。
接下来的四句“银海横香象,莲台出宝池。有情堪位果,历硕只脩持”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与修行的氛围,银海、香象、莲台、宝池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神圣与清净的环境,象征着修行者追求的境界与目标。
尾段“藓剥山门冷,僧归洗钵迟。沉灰贤劫尽,梵网法云垂”通过描述山门的冷寂、僧人晚归、灰烬与法云的象征,展现了寺庙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坚守,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轮回与佛教教义的永恒。
最后一句“倘许迷津照,然灯礼辟支”表达了诗人希望寺庙能成为指引人们走出困惑、找到真理的灯塔,寓意着普贤寺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心灵的避风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普贤寺的描绘,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庄严的氛围以及深刻的宗教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与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