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习静类陶潜,况是无官病态兼。
竹屋萧疏多受月,藜羹清滑少加盐。
抱琴远客樽常倒,问字何人烛屡添。
更有馀情消不得,小桥轻策屐苔粘。
山中习静类陶潜,况是无官病态兼。
竹屋萧疏多受月,藜羹清滑少加盐。
抱琴远客樽常倒,问字何人烛屡添。
更有馀情消不得,小桥轻策屐苔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独坐,内心宁静,仿佛是古代诗人陶潜的现代化身。他不仅远离尘嚣,过着无官一身轻的生活,还享受着简朴而自然的乐趣。竹屋内光线柔和,月光洒落,增添了几分诗意。藜羹清淡,仅少许盐调味,却别有一番风味。远处的客人来访,主人常常倾尽所有,以琴相待,气氛融洽。偶尔有求学之人前来请教,主人不吝赐教,直至烛火燃尽。诗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还有对知识分享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诗人感叹之余,还有许多未尽之情,只能通过漫步于小桥,踏着沾满青苔的木屐来抒发。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