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可庙食,么么可悲夫。
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
功成期牖下,旋闻赐属镂。
楚邦乃怨耦,宿愤向已摅。
涛江厌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
烈士可庙食,么么可悲夫。
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
功成期牖下,旋闻赐属镂。
楚邦乃怨耦,宿愤向已摅。
涛江厌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创作的《伍子胥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忠臣伍子胥不灭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全诗通过描述烈士可庙食的情景,抒发了伍子胥誓死报国、英魂永存的主题。
“烈士可庙食,么么可悲夫。”开篇即以“烈士”二字点明主角,表达对伍子胥忠诚不屈精神的赞颂。"么么"一词传达出诗人深切的哀痛之情。
“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此句写出了伍子胥坚定不移的誓言和他为国忍受屈辱的壮举。“荆郢”、“江吴”皆指古地名,象征着国家的疆域与民众。
“功成期牖下,旋闻赐属镂。”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伍子胥在完成伟大事业后,却遭遇不幸被杀的悲剧。"期牖下"暗示着英雄生命的突然终结,而"旋闻赐属镂"则表现出对其英魂永存的赞美。
“楚邦乃怨耦,宿愤向已摅。”这两句诗表达了伍子胥之所以被后人铭记,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深恨未曾消减。
“涛江厌波神,魂魄游故都。”这里借"涛江"与"波神"形象化地描绘了伍子胥英灵不息的精神状态,而"魂魄游故都"则是对他忠魂永驻故土的一种表达。
“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诗尾两句,通过对比生者与死者的不同命运,强调了伍子胥的英灵虽死犹荣,而活着的人却可能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羞愧。"包胥"一词又一次点出了伍子胥的名字,使读者在心中再次唤起这位英雄的形象。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伍子胥个人英勇事迹的颂扬,更是对所有为国牺牲、忠诚不渝之士的共同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