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爱酒翁,晚岁方暂止。
始知山水兴,不在壶觞里。
后来不饮人,效颦乃苏子。
吾诗亦何解,似独有深喜。
一戒踰七旬,此念灰不起。
群公各雄辨,未究同异理。
三占从两卜,颇觉吾丧已。
惜哉九仞功,一篑今已矣。
陶苏虽止酒,所止皆有涘。
择例偶不精,遗踪愧前祀。
渊明爱酒翁,晚岁方暂止。
始知山水兴,不在壶觞里。
后来不饮人,效颦乃苏子。
吾诗亦何解,似独有深喜。
一戒踰七旬,此念灰不起。
群公各雄辨,未究同异理。
三占从两卜,颇觉吾丧已。
惜哉九仞功,一篑今已矣。
陶苏虽止酒,所止皆有涘。
择例偶不精,遗踪愧前祀。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名为《入春绝不作诗清明后三日与鸣治师召游大德观为二公所督甚苦得联句四首已而悔之因用止诗韵以自咎先是诸同年皆有和章为说不一鸣治独持两可之说至是竟为所沮云》。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作诗态度的反思与自我责备。
首句“渊明爱酒翁,晚岁方暂止”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晚年戒酒的故事,以此引出自己对于作诗的态度。接着,“始知山水兴,不在壶觞里”表明诗人认识到作诗的灵感并非源自酒醉,而是源于自然山水的感悟。随后,“后来不饮人,效颦乃苏子”提到效仿苏轼不饮酒的做法,暗示自己在作诗时也尝试摆脱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吾诗亦何解,似独有深喜”表达诗人对自身诗歌的独特喜爱,认为自己的作品可能与众不同,蕴含着深刻的喜悦。接下来,“一戒踰七旬,此念灰不起”描述了诗人决心戒除作诗的念头,但这种念头并未真正消失,显示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群公各雄辨,未究同异理”指出周围的人各有不同的观点,诗人未能彻底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紧接着,“三占从两卜,颇觉吾丧已”表示在寻求共识的过程中,诗人感到自己的立场逐渐丧失。
“惜哉九仞功,一篑今已矣”感叹于之前努力的成果,比喻为挖掘九仞深的土坑,却因一筐土的缺失而无法完成。这里暗指诗人对于未能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遗憾。
最后,“陶苏虽止酒,所止皆有涘。择例偶不精,遗踪愧前祀”将陶渊明和苏轼的戒酒行为与自己的作诗态度进行对比,承认自己在选择和执行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对未能达到前辈的高度感到惭愧。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作诗态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自我质疑与成长。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报慈家风,淡薄厨堂。诸事萧索,唯有金刚。
眼睛四海,禅人咬嚼。咬得破,旷劫无明。
须臾销铄,天上人间,自在快乐。咬不破,成结缚。
六用门头,尘缘竞作。你咬嚼,閒处著。
灿烂无瑕,光明闪烁。
几回觌面相呈,自是诸人讳却。
皇穹发灵,炎图中兴。南吕调仪,运叶千龄。
金相玉质,虎步龙行。亲师问道,日进月新。
以是事亲,忠孝一忱。以是格天,昭彻一心。
人之忠佞,事之几萌。至则能断,举无遁情。
夫是以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绵绵若存,为天地根。
非道之外,他有长生。又况秋饮沆瀣,宵见南极。
风云叶和,海邦宁谧。枫宸椒禁,两宫怡愉。
忠厚所根,仁浃阎闾。愿寿多男,洋洋康衢。
天赐玉卮,人歌紫芝。磐石萝图,维熊梦奇。
孔蔓且硕,时万时亿。
荆门常昼掩,不必云山深。
岂敢尚孤绝,自能收寸心。
草萌被远径,鸟语变乔林。
散帙味新趣,鸣弦叹馀音。
脱粟幸可饱,一瓢方独斟。
颜从缅虽卓,非此谁为寻。
盛服缠紫艾,重印铸黄金。
信使忧惴息,讵无勤苦侵。
埃尘缁冠盖,霜露泫衣衿。
胁肩已自昔,俯首微独吟。
岂惟智所拙,曾是力难任。
为乐聊在此,焉知玉山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