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逢君感乱离,春残何处见花枝。
江南纵有池台在,不似当年对酒时。
异域逢君感乱离,春残何处见花枝。
江南纵有池台在,不似当年对酒时。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汴中逢殷文仪将赴蒲州省乃兄刺史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殷文仪在战乱后异地相逢的感慨。首句“异域逢君感乱离”,直接揭示了两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的重逢,流露出对社会动乱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第二句“春残何处见花枝”,通过春天将逝,花儿凋零的景象,寓言了时局的衰败和美好事物的消逝,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乱世的哀叹。这里的“花枝”不仅是自然景象,也象征着生活的欢乐和希望。
接下来,“江南纵有池台在”,诗人提及江南往昔的繁华,即使仍有亭台楼阁,但与往日欢聚饮酒的美好时光相比,已经大不如前,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和友情的淡漠。
最后一句“不似当年对酒时”,直接对比昔日的欢乐场景,强调了如今的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通过对乱离、春残和昔盛今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乱世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变迁。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
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
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