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声并向宵来听,清是钟声。和是箫声。
一样宫商两样声。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
怨是蝉声。两样心肠一样声。
宵声并向宵来听,清是钟声。和是箫声。
一样宫商两样声。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
怨是蝉声。两样心肠一样声。
这首《采桑子(其二)》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声音世界,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首句“宵声并向宵来听”,开篇即点明主题,夜晚的声音在夜色中悄然响起,引人入胜。接下来,“清是钟声。和是箫声。一样宫商两样声”几句,以钟声与箫声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声音的多样性和和谐之美。钟声清脆悠远,如同天籁之音;箫声则柔和细腻,两者虽同属宫商调式,却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和谐并存的美妙景象。
紧接着,“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怨是蝉声。两样心肠一样声”几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声音情感的探索。秋天的声音,无论是蟋蟀的哀鸣还是蝉的悲歌,都承载着深沉的情感。蟋蟀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孤独与哀愁,而蝉的鸣叫则仿佛在表达着无尽的遗憾与怨恨。然而,尽管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声音本身——传达出来,形成了共鸣。
整首词通过对比与融合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声音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更深刻地揭示了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类对自然之声的感知与共鸣。俞樾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自然声音之中,使得这首词既具音乐性又富含哲思,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考空间。
将军夜战战北庭,横绝大漠回奔星,雪花如掌吹血腥。
边风冽冽沉悲角,冻鼓咽断貔貅跃,堕指裂肤金甲薄。
云阴月黑单于逃,惊沙锵击苍龙刀,野眠未一辞征袍。
欲晓不晓鬼车叫,风中僵立挥大纛,又促衔枚赴征调。
朅览那尽岩扃幽,一时得意足千秋。
生香绕树雪迷路,芳蘋贴水春满洲。
风光如此不领略,溪山毋乃嗤粗浮。
东坡佳作恰对面,吟情更令一晌留。
君不见冯唐对汉帝,岂无颇、岂无牧,坡也至今恐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