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幽居五世传,幸留残石伴遗编。
院藏弥勒依金好,楼望童初想玉贤。
底事会心常独笑,未能排闷且高眠。
吟轩何以酬枯臆,禁得庐峰一匹泉。
杨子幽居五世传,幸留残石伴遗编。
院藏弥勒依金好,楼望童初想玉贤。
底事会心常独笑,未能排闷且高眠。
吟轩何以酬枯臆,禁得庐峰一匹泉。
这首明代诗人于鉴之的《杂感十首(其四)》描绘了一幅杨姓家族五代传承的隐居画面,杨子的幽居生活简朴而宁静,仅留存着一些残石和遗书相伴。诗人赞赏院中供奉的弥勒佛像,暗示了主人的信仰与内心的平和;“楼望童初想玉贤”则借儿童的视角,寓言般地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诗中主人公深感孤独,却能自我解嘲,常常独自微笑,以排遣心中的郁结。他选择通过高眠来暂时忘却烦忧,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感慨吟诵诗文无法完全舒缓内心的干涸,只能期待如庐山清泉般的灵感涌现,为这枯涩的心灵带来滋润。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寄托。
圣贤遗大业,慷慨慕前修。
纤悉虽曾获,渊深不易求。
譬穷江海阔,须自滴涓谋。
岁月为长索,诗书汲众流。
辘轳操巨手,甘苦渥枯喉。
濡首探精蕴,冲波习勇泅。
一朝登道岸,百尺上竿头。
瀱汋无超识,空馀抱瓮羞。
虎头燕颔书生,相逢细把家门说。
乾隆丙午,鲸波不靖,凤山围急。
愤气成神,大招不反,东瀛荡坼。
便璇闺夜闭,影形相吊,髽子矮,秋灯碧。
宛宛玉钗一股,四十年、寒光不蚀。
微铿枕上,岂知中有,海天龙血。
甲子吟钗,壬申以殉,钗飞吟歇。
到而今,卷里钗声,如变徵,听还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