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这首元代张翥的《杂诗七首(其二)》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邻居少年的观察和自我反思。首句“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暗示了少年可能有着不凡的来历,通过探索环饰似乎能追溯到前世的身份。接下来,“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表达了少年在学习律法或佛法后,突然领悟到过去的因果关系。
诗人接着以“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自比,表明自己曾是清修之人,但在世俗中迷失,追求名利导致丧失了本真。“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陷入功名利禄漩涡的懊悔。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沦,反而借酒浇愁,忘却贫贱,“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最后两句“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但遗憾没有长生不老之术。他期待着如同仙人般乘鹤归去,远离纷扰,“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流露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疏离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的悟道和自己的失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大通桥下水,送我到苏州。
君心与之同,淊淊日夜东南流。
千山万山隔不断,天南天北长悠悠。
燕南车尘高十丈,回首湖山几兴望。
枫桥忽听寒山钟,却望燕南在天上。
白玉堂,黄金阙,君在京华我吴越。
雁飞木落洞庭波,鸡鸣海色长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