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泛弦弦自鸣,案间云影波纹惊。
非韶非濩非咸英,依然谁唱还谁赓。
不为音节音节成,乃知自有无声声,一洗世上琵琶筝。
天风泛弦弦自鸣,案间云影波纹惊。
非韶非濩非咸英,依然谁唱还谁赓。
不为音节音节成,乃知自有无声声,一洗世上琵琶筝。
这首诗《风琴》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通过描绘风琴演奏时的独特情境,展现了音乐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深刻联系。
首句“天风泛弦弦自鸣”,以“天风”起笔,形象地描绘了风琴在自然风力的吹拂下,琴弦自行振动发出美妙声音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次句“案间云影波纹惊”,进一步将视觉与听觉结合,通过“云影波纹”的动态变化,暗示琴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增强了画面感和意境的丰富性。
接下来的“非韶非濩非咸英,依然谁唱还谁赓”,则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音乐超越了传统乐曲的形式,它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创作者与听众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内在魅力和普遍性。
“不为音节音节成,乃知自有无声声”,这两句揭示了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在于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音乐能够触及人心,即使在没有具体音节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其深远的意义。
最后,“一洗世上琵琶筝”,表达了诗人对传统乐器演奏的反思,认为真正的音乐应当超越形式,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即通过音乐传达出更为纯粹、深邃的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琴演奏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和深远意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音乐本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往祚颓已久,大业缅方新。
仰视圣皇德,承胤为我亲。
暇日荷休明,高馆集众宾。
中厨列庖馔,水陆备鲜鳞。
凉风起天末,皓月照秋旻。
感此四海士,无言越与秦。
共生盛明世,矫矫如凤麟。
芳茵吐华烛,气蒸为烟云。
酒行不停觞,循转犹车轮。
挥毫赋诗篇,影落响必臻。
泛泛邺河水,同为藩翰臣。
忝承宗社寄,金圭积我身。
管弦娱耳目,佳人世所珍。
常恐远志促,有怀不及伸。
愿同慷慨士,居处得依仁。
庶以展节义,岁晏奉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