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竹当真骏马乘,儿时稚气望超腾。
而今髀肉频生叹,云路驰驱感未能。
跨竹当真骏马乘,儿时稚气望超腾。
而今髀肉频生叹,云路驰驱感未能。
这首诗《竹马》由清代诗人张维垣所作,通过对比儿时与成年后对“竹马”的不同感受,表达了时光流转、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
首句“跨竹当真骏马乘”,描绘了儿时骑竹马的情景,仿佛真的驾驭着骏马疾驰,充满了童年的欢愉和想象的自由。次句“儿时稚气望超腾”,进一步点明了这种行为背后蕴含的纯真愿望——渴望超越自我,追求成长与进步。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三句“而今髀肉频生叹”,诗人感叹于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是大腿肌肉的生长,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成长的必然。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也暗含着对过去那份简单快乐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一句“云路驰驱感未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感慨。尽管他曾经渴望像儿时那样自由驰骋,但如今却感到难以实现,或许是指在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限制或挑战。这句话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普遍人生困境的一种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竹马”为载体,巧妙地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既有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烟树绿微微,春流浸竹扉。
短蓑携稚去,孤艇载鱼归。
海俗芦编室,村娃练束衣。
旧栽奴橘老,新刈女桑肥。
锦鲤冲风掷,丝禽掠浪飞。
短亭幽径入,陈庙数峰围。
地废金牛暗,陵荒石兽稀。
思君同一望,帆上怨馀晖。
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
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
养蚕多苦心,茧熟他人丝。
织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
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
终日著罗绮,何曾识机杼。
清夜闻歌声,听之泪如雨。
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
所以问皇天,皇天竟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