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散乡塾,牵狗空庭嬉。
叟频携饼来,似怜小官饥。
叟年七十九,制饼觅微利。
健脚同少年,须眉古和气。
三日叟不来,鱼肉亦不甘。
索得阿母钱,趋向门前探。
门前闻饼香,叟来小官喜。
叟死竟不来,小官泪瀰瀰。
小官今有儿,儿顽如昔时。
出入索饼尝,忆叟为此诗。
日落散乡塾,牵狗空庭嬉。
叟频携饼来,似怜小官饥。
叟年七十九,制饼觅微利。
健脚同少年,须眉古和气。
三日叟不来,鱼肉亦不甘。
索得阿母钱,趋向门前探。
门前闻饼香,叟来小官喜。
叟死竟不来,小官泪瀰瀰。
小官今有儿,儿顽如昔时。
出入索饼尝,忆叟为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饼师毕叟与一个小孩子的温馨互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人情味。
首句“日落散乡塾,牵狗空庭嬉”,描绘了日落时分,乡村塾舍散学后,孩子们牵着狗在空旷的庭院中嬉戏的场景,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
接着,“叟频携饼来,似怜小官饥”,描述了老饼师毕叟经常带着自己做的饼子前来,似乎是为了照顾这个小孩不感到饥饿,体现了毕叟的善良与关怀。
“叟年七十九,制饼觅微利”,点明了毕叟的年龄与职业,他通过制作饼子谋生,虽然微利,但足以维持生活,也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健脚同少年,须眉古和气”,通过对比毕叟的健壮步伐与年轻人相似,以及他和蔼可亲的外貌,展现了毕叟虽年迈但精神饱满的形象。
“三日叟不来,鱼肉亦不甘”,表明了小孩对毕叟的期待与依赖,即使只是普通的饼子,也让他感到满足,突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索得阿母钱,趋向门前探”,描述了小孩为了得到更多的饼子,向母亲要钱的情景,表现了小孩的天真与对饼子的喜爱。
“门前闻饼香,叟来小官喜”,当小孩闻到饼香,得知毕叟来了,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最后,“叟死竟不来,小官泪瀰瀰”,表达了当毕叟去世后,小孩再也无法得到饼子的失落与悲伤,以及对毕叟的深深怀念。
“小官今有儿,儿顽如昔时。出入索饼尝,忆叟为此诗”,结尾处,小孩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像他一样顽皮,每次出门都会寻找饼子品尝,以此回忆起毕叟,延续了这份温暖的记忆。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挚的情感交流,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充满了生活的温情与哲思。
大屏元侯重荐论,自惭蹇浅匪多闻。
已当壮齿逢清世,敢向南山恋白云。
宴以笙簧终永日,宠将珠玉焕新文。
愿凭陶铸冲天去,黄阁门前拜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