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
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
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这首明代朱邦宪的《荆轲》诗,通过对荆轲刺秦未果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壮士荆轲的悲剧命运和其高尚气节。首句“匕首无功壮士丑”,以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为切入点,表达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惋惜,同时也揭示了壮士的尊严不容玷污。
次句“函封可惜将军首”进一步强调了荆轲的牺牲,即使失败,他的头颅被函封,也显示出他的英勇与悲壮。诗人感慨于田光之死,他本可以为国家保存一线生机,但为了忠诚,选择了自我牺牲,“秦庭一死谢田光”。
接下来两句“社稷何曾计存否”,诗人反思荆轲的行为是否真的只为报答田光,还是出于对国家社稷的考虑,暗示了荆轲的行动可能并未得到最终的认可,但他的精神却令人敬仰。
最后两句“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诗人想象秦王绕柱逃避的情景,以及舞阳(秦舞阳)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对比了荆轲的冷静与舞阳的怯懦,暗示了刺杀行动的艰难和荆轲的智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扬了荆轲的英勇,又揭示了刺秦行动的复杂性和荆轲的无奈,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