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携歌管游。
莺花有意欲恼乱,风雨何事相淹留。
南园綵棚映绿树,西湖画舫临清流。
几时云阴得敛霁,愿把一樽相献酬。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携歌管游。
莺花有意欲恼乱,风雨何事相淹留。
南园綵棚映绿树,西湖画舫临清流。
几时云阴得敛霁,愿把一樽相献酬。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的作品,名为《和子山春日雨中书事见寄(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春天的一场细雨中的情感体验与自然美景的描绘。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携歌管游。" 这两句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希望与友人共同享受这短暂而珍贵的时光。这里的“六十日”指的是古代以六十为一周期计算时间的习惯,意在强调春天的急遽流逝。
"莺花有意欲恼乱,风雨何事相淹留。" 莺花,即黄莺,一种鸟类,以其鸣声细微著称。在这里,它似乎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想要通过歌唱来表达内心的忧虑或激动。而“风雨何事相淹留”则是对自然界中不期而遇之事的疑问,可能是在反思人生中的变数与不可预测。
"南园綵棚映绿树,西湖画舫临清流。"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其中“南园”和“西湖”构成了一个既有静谧又带动感的空间背景。“綵棚”指的是装饰华丽的花棚,“画舫”则是精致漂亮的小船。
"几时云阴得敛霁,愿把一樽相献酬。"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期待天气晴朗之时,可以举杯畅饮,以此作为对友人的感谢与敬意。“敛霁”指的是云散雨歇,天气转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春日美好时光的珍视,以及他内心中对友情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怀。
万丈仙山望欲寒,白云中断出栏干。
登登忽向峰头立,好与凡人地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