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霭众绿,灵苗何处寻。
孤芳不自掩,迢递入幽襟。
搴条繁露散,濯根寒涧深。
持此当朝茹,潘斋延道心。
春山霭众绿,灵苗何处寻。
孤芳不自掩,迢递入幽襟。
搴条繁露散,濯根寒涧深。
持此当朝茹,潘斋延道心。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林中寻找灵异之草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首句“春山霭众绿”,描绘了春天群山被浓密的绿色覆盖,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灵苗何处寻”则引出了主题——寻找那些具有神奇力量或独特价值的植物,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孤芳不自掩,迢递入幽襟”两句,通过“孤芳”这一形象,表达了寻找灵异之草的孤独与坚持,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寻找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即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搴条繁露散,濯根寒涧深”描绘了寻找过程中所见的自然景观,通过“繁露散”和“寒涧深”等细节,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与神秘,同时也寓意着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持此当朝茹,潘斋延道心”表达了将找到的灵异之草作为朝食,以及在潘斋(可能指某种精神或文化场所)中延请道心(即寻求精神指引或智慧),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山容洗眼青,江光照肌白。
翻枝鹊查查,抱叶蝉啧啧。
蒹葭摇风声,梧桐淡秋色。
草木了无能,阴阳互相激。
人于大化中,真成逆旅客。
藏舟夜半移,不假贲育力。
尘网罩八纮,贪夫受罗织。
蹇予丘壑姿,一室颇安适。
荒寻纵奇怀,清诡吊尘迹。
风摇泛海槎,雨涩登山屐。
世远事荒唐,天高兴寥阒。
渺渺孤征鸿,一举振六翮。
此意人莫知,独啸岩扉寂。
满眼烟霞与宅连,义高孝弟代相传。
彤庭召对曾承诏,内府颁书特奉宣。
学古一门遵法度,礼宾群仆尽精贤。
竺斋月夜招琴客,花院春风恣饮筵。
乘兴访僧因挂褐,傍秋买鹤不争钱。
半空山色长供望,彻晓清泉缓醒眠。
残暑就溪开敞槛,晚凉观稼入平川。
神仙药术亲留写,朝达诗牌自把悬。
携手漫思为好伴,此身方恨未归田。
忆君几度西南望,遥想情风寄一篇。
去年无方老瞿昙,授我云门一劄禅。
今年羽衣梅谷仙,丹法葛翁口谈玄。
无方是兄仲梅谷,误堕凡胎投母腹。
岂非江郎三石人,两石飞来化双玉。
君今一字透锋机,札断三关鬼莫窥。
掇取玄珠入蓬阙,自携灵母养婴儿。
寒山梨枣霜中熟,碧莲池边结茅屋。
蛾眉白发两潇疏,夜抱寒蟾成独宿。
相逢丹鼎问金砂,笑灌玉泉餐紫霞。
昆崙瑶树渺何许,辽海白鹤还归家。
归去无方问何其,为说此行奇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