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久阴闻督邮至县奉简蹈元》
《久阴闻督邮至县奉简蹈元》全文
宋 / 李弥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惊呼鸡犬督邮来,想见文书手自催。

鼓枻黄头罢田去,倾囊黔首入苗回。

春盈半月倾盆盎,夜雹前时落李梅。

已向茫头望笼饼,阳乌几日放天开。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iǔyīnwényóuzhìxiànfèngjiǎndǎoyuán
sòng / xùn

jīngquǎnyóuláixiǎngjiànwénshūshǒucuī

huángtóutiánqīngnángqiánshǒumiáohuí

chūnyīnbànyuèqīngpénàngbáoqiánshíluòméi

xiàngmángtóuwànglóngbǐngyángfàngtiānkāi

注释
督邮:古代地方官吏。
文书:官方文书或命令。
催:催促。
鼓枻:敲打船桨。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半月:形容雨水丰沛。
倾盆盎:形容雨量大。
夜雹:夜间降雹。
李梅:泛指春季水果。
笼饼:一种面食,类似馒头。
阳乌:太阳。
天开:晴朗的天气。
翻译
惊讶地喊叫着,因为督邮来了,想必文书是他亲自催促送达的。
农夫敲打着船桨结束田间劳作,满载百姓返回家乡。
春天的雨水如半满的盆子倾泻而下,夜晚的冰雹提前打落了李梅。
已经期待着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吃到笼饼,不知何时能见到太阳再次普照天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急切而又带有几分迫不及待的情景。开篇“惊呼鸡犬督邮来,想见文书手自催”两句,表现了作者对督邮到来的紧张和期待之情。督邮是古代负责传递官方文件的官员,而诗人急切地想要亲自查看那些文书,显然是在等待着某种重要信息。

接下来的“鼓枻黄头罢田去,倾囊黔首入苗回”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农事结束、收成的景象。这里的“鼓枻”指的是收获谷物后的庆祝活动,“黄头”则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头戴的竹笠。此处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农民在秋收之后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春盈半月倾盆盎”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春盈半月”指的是春季已过半个月,而“倾盆盎”则形容春雨如倾盆倒水般地落下,既表现了诗人对春日多雨的观察,也反映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

然而紧接着,“夜雹前时落李梅”一句,却突然转换为冬日的场景。这里的“夜雹”指的是夜间下起的小冰粒或雪珠,而“前时落李梅”则是在描述这些小冰粒或雪珠在之前的某个时候落在地上,覆盖了李树和梅花。这两句相比之下,更显得突兀而意象丰富。

最后,“已向茫头望笼饼,阳乌几日放天开”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这里的“已向茫头望笼饼”中的“茫头”可能指的是远方或模糊不清的地方,而“望笼饼”则是在期待着某种美好的食物或礼物的到来。而“阳乌几日放天开”则在询问太阳何时能够重新照耀,结束这久违的阴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季节景象和活动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期待与希望的情感,以及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变化的细腻观察。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
朝代:宋   号:筠西翁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085~1153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你喜欢

江城子·其二

相逢执手也踟蹰。立斯须。话区区。

借问来时,曾见那人无。

忍泪啼痕香不减,虽少别,忍轻辜。

霜风摇落岁将徂。景凋疏。恨萦纡。

过尽行云,我在与谁居。

一掬归心飞不去,层浪叠,片蟾孤。

(0)

如梦令·其一

照水粉梅开尽。春残峭寒犹甚。

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那更。那更。

帘外月斜风横。

(0)

古别离.盘庄黄检院

溶溶空中云,肤寸能滂沱。

旦暮依神龙,所至蒙恩多。

归来太山阿,已罢泽民志。

溘然登昆崙,猿鹤为歔欷。

(0)

麻姑山

瑶林猿啸春坡月,玉渊蛟舞秋崖雪。

伊独脯麟饭胡麻,仙爪肯理君毛发。

往事王远徵蔡经,苔碑寂寞颜真卿。

嗅柑羽人叫无处,一鹤飞上寻真亭。

(0)

留别鹤林诸友

千林凉叶颤秋声,前庭后庭新月明。

聚头举酒固自乐,秉烛游园聊适情。

此去寒衾仙骨冷,可堪清夜泪珠倾。

人生聚散浑无据,相约同游白玉京。

(0)

赠诗仙

学诗有似学仙难,炼句难于学炼丹。

换骨脱胎君有诀,炷香特特扣诗坛。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白玉蟾 赵熙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