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么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么弦细欲无。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三)》。诗中通过对秦姬的回忆和胡琴的声音来表达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限的情感。
"荻花枫叶忆秦姝"一句,借用了古代美女秦姬的形象,通过荻花和枫叶这种自然景物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往昔情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荻”指的是水边的荻草,而“枫叶”则是红色的枫树叶,这两种景象在秋天尤为明显,它们的凄美与孤寂正好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美好的追忆。
"切切么弦细欲无"一句,通过筝曲中细腻的琴声来形容这种情感到了极致,几乎难以用语言表达。这里的“切切”描绘出琴声中的哀伤和纤细,而“么弦”则是指筝曲中的细弱之音,"细欲无"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即使是最细腻的声音也难以完全表达。
"莫把胡琴挑醉客"一句,劝诫不要用胡琴(一种古代弦乐器)来唤醒沉醉的人。这里的“醉客”形象可能暗指诗人自己,他希望在这种情绪中沉浸,不愿被打扰。
最后一句"回看霜戟褚公须"则是说回头去看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就像霜冻的矛(古代兵器)和褚公(古人名)的胡须一样,都显得那么遥远而不可触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无奈,时间流逝,一切都变得渺茫难寻。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怀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
孤舟夜泊松江水,东风捲涛雪花起。
浦口潮水远趁人,城头月色寒无主。
浊醪可饮何处沽,笑绝高阳旧酒徒。
巨饮还将攀北极,高吟直欲起东吴。
借问谁家酒可得,一㪷十千亦不惜。
对此风光无限情,吹落梅花短长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