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
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
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寄育王大觉禅师》。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
这里,王安石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林中的树木、河流中的水以及夜间活跃的昆虫都赋予了情感。"悲鸣"指的是秋风中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悲泣;"怒流"则形容急促而有力的溪流声音,如同愤怒的吼叫。而"百虫专夜思高秋"则是昆虫在夜晚也似乎在思索着深秋的到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肃穆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思和对深远境界的追求。
"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这里,诗人提到了"道人方丈",意指禅师居住的小屋,"应无梦"则表达了禅师超脱世俗、心如止水的境界。而接下来的"想复长吟拟慧休",则是诗人对禅师长时间的吟咏和追求智慧休息之地的向往。通过这种写法,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超脱的心灵状态的渴望,以及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认同。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细腻感悟,而且也透露出他在政治风波中寻求心灵慰藉与超脱的愿望。
观山不惮远,有癖老增剧。
是行迫王事,所过飞鸟疾。
路傍四五祖,不得着脚历。
朝来所干集,我愿容自适。
冲寒走海会,啸吟遂终日。
眷言三祖山,经从阻良觌。
僧果知我意,饭仆济行色。
崎岖五十里,入山及未昃。
山头残雪在,青瑶点微白。
殷勤承老禅,倾盖同莫逆。
为言住此山,予宝始今日。
欲以扶我衰,不鄙昔轻策。
扪萝助探讨,蹑石共登陟。
群峰耸遥翠,一水涨深碧。
行行何所喜,两脚有馀力。
归来饱香积,清淡更过昔。
梅花似是东君客,漏泄春风犯寒坼。
冰肌玉骨照双泉,应为孤根借泉脉。
先生狂得次公醒,诗思蔼蔼飘晴云。
为怜老拙有旧分,俾预胜赏沾清芬。
我时被酒酒初透,香扑鼻端曾一嗅。
别来飞雪往未能,想见精神愈高瘦。
西湖处士真诗仙,东坡老人所推先。
岂知此花自奇绝,神助妙语相争妍。
浪言投李报琼玖,牛后何如作鸡口。
我今无物报投琼,木李虽轻聊藉手。
先生标致良可人,此诗不减花娉婷。
相当攲枕初得句,夜兴冠坐如惊霆。
愿君追作淮夷雅,换取公卿重文价。
嗟予衰矣不复论,但欲高门容驷马。
岁暮灵泉水未饶,苍崖无复舞飞蛟。
诗成不觉天零雨,料得神龙欲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