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数百里,到此势一束。
连山亘坡陀,层景丽幽瞩。
侧闻半英雄,于此饱敌镞。
卧龙失其侣,汉社遂终屋。
斜阳衔祠宇,丰碑峙林麓。
老树号秋风,疑是炎精哭。
陆海数百里,到此势一束。
连山亘坡陀,层景丽幽瞩。
侧闻半英雄,于此饱敌镞。
卧龙失其侣,汉社遂终屋。
斜阳衔祠宇,丰碑峙林麓。
老树号秋风,疑是炎精哭。
这首诗描绘了鹿头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感。首句“陆海数百里,到此势一束”以广阔的背景引入,暗示鹿头关作为战略要地的重要性。接着“连山亘坡陀,层景丽幽瞩”描绘了群山绵延、层次分明的壮丽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雄伟的自然之中。
“侧闻半英雄,于此饱敌镞”转而提及历史,暗指鹿头关曾是英雄豪杰与敌人激烈交战之地,充满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接下来“卧龙失其侣,汉社遂终屋”引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英雄失意、国家衰败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历史主题。
“斜阳衔祠宇,丰碑峙林麓”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祠宇静默、丰碑矗立的画面,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英雄事迹逐渐被遗忘的哀叹。最后“老树号秋风,疑是炎精哭”以老树在秋风中哀鸣,似乎在为逝去的辉煌时代哭泣,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在衰败的强烈对比和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鹿头关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壮丽与悲凉、现实与历史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别思匆匆,惜无计、得留君住。
念此去、寒汀野渚,冰坚可渡。
几个归人残雪岸,一肩行李斜阳路。
较春初、一倍泪痕多,如铅注。离别恨,都休诉。
问后会,知何处。叹人生聚散,飘蓬落絮。
风雨莫教魂梦隔,音书肯使鳞鸿误。
更为余、传语到高堂,思尤苦。
岁寒禁惯冰霜,隔年翻讶春何早。
锦幡飐处,玉梅香里,酹春一笑。
春遣侬愁,侬将春负,闷怀丁倒。
算重城烟景,花明柳媚,原未觉,繁华少。
大块文章谁假,占春先、翠蛾儿闹。
番风无赖,催完芳信,便催人老。
金埒游情,玉壶吟思,莫教閒了。
看忘情彩胜,盈盈弄影,向钗梁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