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唤雨入西楼,草树虫声旋作秋。
明月自如常夜好,晚山仍发去年愁。
久抛诗酒寻思去,胜与儿童作队游。
辜负禅心多少事,石城看渡木兰舟。
鸣鸠唤雨入西楼,草树虫声旋作秋。
明月自如常夜好,晚山仍发去年愁。
久抛诗酒寻思去,胜与儿童作队游。
辜负禅心多少事,石城看渡木兰舟。
这首《秋夜》由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鸣鸠唤雨入西楼”,以“鸣鸠”这一意象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群鸠齐鸣,仿佛在呼唤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营造出一种即将入夜的氛围。接着,“草树虫声旋作秋”一句,通过草木间虫鸣的声响,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息,暗示着季节的转换。
“明月自如常夜好,晚山仍发去年愁”两句,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绪巧妙结合。明月依旧,夜色美好,但晚山却引发了诗人去年的愁绪,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恒定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久抛诗酒寻思去,胜与儿童作队游”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态度。诗人似乎在追寻过去的诗意与酒香,但又乐于与孩子们一同游玩,展现出一种既怀旧又随性的生活态度。
最后,“辜负禅心多少事,石城看渡木兰舟”两句,诗人感慨于未能完全放下尘世的烦恼,投身于禅修之中,只能在石城边观看木兰舟的渡过,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释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