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所弗及,目视皆能穷。
所以般若谛,眼冠六识中。
虚亭悬睿藻,圣意契禅宗。
偶来阅清暇,坐对飞银龙。
沦涟并激湱,错落皆真空。
讵惟听何有,乃至观亦忘。
勒句邻昔题,会心复不同。
耳闻所弗及,目视皆能穷。
所以般若谛,眼冠六识中。
虚亭悬睿藻,圣意契禅宗。
偶来阅清暇,坐对飞银龙。
沦涟并激湱,错落皆真空。
讵惟听何有,乃至观亦忘。
勒句邻昔题,会心复不同。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观瀑》。诗中描绘了诗人观赏瀑布时的心境与感悟。
首句“耳闻所弗及,目视皆能穷”表达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声音无法完全传达其震撼力,但视觉却能将之尽收眼底。接着,“所以般若谛,眼冠六识中”引用佛教术语,强调眼睛在感知世界中的重要性,如同般若智慧在佛教中的地位。
“虚亭悬睿藻,圣意契禅宗”描绘了瀑布旁的亭子空灵静谧,仿佛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禅宗的精神相契合。接下来,“偶来阅清暇,坐对飞银龙”描述诗人偶然来到此地,在清闲之时,面对瀑布如银龙般的水流,心情宁静。
“沦涟并激湱,错落皆真空”进一步描绘瀑布水花四溅的动态美,以及其中蕴含的空灵与纯净。“讵惟听何有,乃至观亦忘”则表达了诗人不仅在听觉上被瀑布吸引,连视觉上的欣赏也让他忘却了自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勒句邻昔题,会心复不同”意味着诗人不仅记录下了眼前的景象,更是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前人有所共鸣,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前有樽酒,听我浩歌。
人生功成身既退,对酒不饮当如何。
疏傅还家头未白,散尽黄金宴宾客。
陶公晚赋归去辞,醉倚东篱玩秋色。
先生早岁守名州,曳裾更向王门游。
曾分光禄黄封酿,屡泛宫筵白玉瓯。
只今脱却朝簪去,归隐云林最深处。
时同北海倒芳樽,日对南山得佳句。
衡门三径镇长开,载酒从人问字来。
兴酣高卧北窗下,清风明月共徘徊。
功名期宦成,文章止词达。
千载求全能,如何罕奇拔。
夙抱稽古志,纂言穷檃括。
幽阐新机深,精思元化斡。
岂徒贲皇猷,将以继往末。
抚今不自足,乃复耻被褐。
好爵难久縻,世途多忉怛。
放意乐丘园,长歌襟抱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