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中冷泉,味在此山中。
不知天一初,谁与定铢两。
人云中冷泉,味在此山中。
不知天一初,谁与定铢两。
这首诗《惠山泉(其三)》由明代诗人王弘诲所作,通过对惠山泉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人云中冷泉,味在此山中。” 开篇以“人云”引出话题,指出人们常说的中冷泉之味,其实蕴含在山中。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泉水的味道比喻为山中的韵味,暗示了自然之美往往隐藏于日常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不知天一初,谁与定铢两。”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出疑问:“在天地初开之时,究竟谁能够决定事物的价值轻重?”通过这一设问,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平等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类主观评价标准的质疑。这里的“铢两”,本是古代计量单位,用来形容事物的轻重,此处借指事物的价值评判标准。诗人似乎在探讨,自然界的美与价值,并非由人类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和标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惠山泉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欣赏自然之美。
世俗沸如汤,公于静处藏。
忘机身不老,无事日偏长。
地僻松篁密,僧疏殿阁凉。
何须有妻子,涕泣似王章。
陋屋三间草盖成,四时兰菊荐芳馨。
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
破睡雪花茶满碗,慰怀春色酒盈瓶。
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