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风雨夕,岐路更苍茫。
野旷无人处,禅居万竹傍。
幽燐资佛火,饥鼠守僧床。
不寐他乡客,江声一夜长。
渡头风雨夕,岐路更苍茫。
野旷无人处,禅居万竹傍。
幽燐资佛火,饥鼠守僧床。
不寐他乡客,江声一夜长。
此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渡口夜晚图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邃的氛围。首句“渡头风雨夕”直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风雨中的渡头,给人一种既现实又略带神秘的感觉。接着,“岐路更苍茫”一句,不仅描绘了道路的模糊不清,也暗示了人生的迷茫与选择的艰难。
“野旷无人处,禅居万竹傍”两句,将视线从渡口转向了远处的禅房,竹林环绕,禅房静谧,远离尘嚣,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的展现,更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幽燐资佛火,饥鼠守僧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与孤独感。幽暗的灯火与老鼠的活动,虽是微小的存在,却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既是环境的点缀,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映射,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寂寞与自省。
最后,“不寐他乡客,江声一夜长”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作为异乡之人,在这漫长的夜晚无法入眠,耳边只有江水的潺潺声,这种孤独与思乡之情,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地体验到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场景,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内心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田庐非一处,微径自相通。
日下耕钓息,林边言笑同。
此虽人问俗,独有方外风。
吾亦毕婚嫁,还从击壤翁。
著书非白首,待诏已公车。
试吏何用喜,慰亲聊自如。
还从近关出,稍与京尘疏。
岂谓三年久,君方就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