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振林霏,攲枕听檐溜。
饥肠欲雷鸣,病耳忽牛斗。
自嗟兵火馀,十载困淮右。
崎岖穷水石,邂逅遍岩窦。
山游杂麋鹿,野处狎猿狖。
那知膏粱肥,但觉蔬笋瘦。
宝林吾北邻,晨夕钟鼓奏。
疏篁玉森列,樛木弓半彀。
来为圣人祝,歌呗发清昼。
归馀雨脚稀,溪流静如漱。
解衣振林霏,攲枕听檐溜。
饥肠欲雷鸣,病耳忽牛斗。
自嗟兵火馀,十载困淮右。
崎岖穷水石,邂逅遍岩窦。
山游杂麋鹿,野处狎猿狖。
那知膏粱肥,但觉蔬笋瘦。
宝林吾北邻,晨夕钟鼓奏。
疏篁玉森列,樛木弓半彀。
来为圣人祝,歌呗发清昼。
归馀雨脚稀,溪流静如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解衣振林霏,攲枕听檐溜"一句,通过动作传达出一种放松的氛围,诗人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紧接着的"饥肠欲雷鸣,病耳忽牛斗"则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不适和内心的忧虑。
随后几句"自嗟兵火馀,十载困淮右。崎岖穷水石,邂逅遍岩窦。山游杂麋鹿,野处狎猿狖"描述了诗人长期居住在战争之地的艰苦生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那知膏粱肥,但觉蔬笋瘦"则转而反映出诗人的生活困顿,虽然外界可能看似丰富,但诗人自身却感到贫乏。接着"宝林吾北邻,晨夕钟鼓奏。疏篁玉森列,樛木弓半彀"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紧张的生活场景。
最后几句"来为圣人祝,歌呗发清昼。归馀雨脚稀,溪流静如漱"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美好的祈愿,以及在雨后的宁静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