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全诗围绕着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交流,以及对道法修炼的探讨。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开篇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并且在旅途中首先去询问那些与道有关的庵宇。这里既表现出对精神寄托之所的追求,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外界喧嚣的超然态度。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这两句引用了古代历史人物卢生和盖公的典故,用以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信任。卢生曾让盖公在他背上刻字,表明了深厚的友情和绝对的信赖。在这里,诗人通过这种隐喻,强调了与友人的不离不弃。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这两句则是诗人以玉石比喻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品格差异。美玉经过三次烈火的锤炼而更加坚硬无瑕,比喻友人的高洁品质;而“枯桑”和“困八蚕”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谦自己的境况,表达了一种谦逊之情。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大江水的纯净和广阔,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间共同的情感体验以及愿景。尽管相隔遥远,但心灵上的沟通如同清澈的江水一般,是那么纯净而美好。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友情的珍视,更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构建了一幅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精神世界图景。
自秋来、多病意无聊,不作渭川游。
想兰菊凋疏,松筠茂密,亭馆清幽。
四望遥山万叠,叠叠翠光浮。
人道蓬莱岛,彷佛瀛洲。
居士心迷丘壑,念迂疏老懒,难觅封侯。
看才能成事业,且自抽头。
携老稚、团栾百口,要他年、在此作菟裘。
无言也,此生心事,都付东流。
林梢听布谷。
郭外舒怀仍快目。
平田浩荡,虢虢泉鸣暗谷。
香稻吐芒针棘细,秀麦遥风波浪绿。
山童野老,意亲情热。
我待休官弃禄。
屏迹幽闲安退缩。
渭三千亩修篁,巑巑绀玉。
顾盼滩流萦八节,呼吸湖光穿九曲。
贪求自乐,尽忘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