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如奔箭穿霞壁,舟与浪花相拒敌。
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
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
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
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
水如奔箭穿霞壁,舟与浪花相拒敌。
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
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
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
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水流的迅猛与力量,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句“水如奔箭穿霞壁”,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如同箭矢般快速穿过云霞,展现出水势之急与气势之盛。接着,“舟与浪花相拒敌”一句,通过舟与浪花的对抗,进一步强调了水流的汹涌澎湃。
“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描绘了水流冲刷山岩,仿佛要将千山万壑都摧毁,而一石在水中依然承受着水流的冲击,显示出水流的不可阻挡之力。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则通过风与惊涛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同时暗示了光线与水汽相互作用形成的美丽彩虹。
“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对比了不同江段的潮汐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通过比较北江和西江的水流特性,突出了西江水流的强劲与力量。
“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将水流比作龙门,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在峡谷中汇聚、冲击的场景,仿佛要将一切力量都释放出来。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描述了水流从源头汇集,最终流入大海的过程,强调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持久力。
“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最后两句总结了水流的力量与影响,即使在三峡这样的险峻之地,水流也能够倾泻而下,不减其势,展现出自然界的伟大与神奇。
整首诗通过对水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之情。
幽禽多夕响,佳人延暮悲。
山馆唱高言,玄鹤鸣清池。
悠悠堕涧水,登眺有馀思。
弹琴盘石间,岂必岩桂枝。
月出流金塘,清歌同盛时。
女萝生北山,云气临华榱。
回翔此佳会,后宴安可期。
引领叹浩渺,四座各长咨。
鲁叟㫺在齐,君臣岂知敬。
何期万世后,王礼祀元圣。
元圣去我邈,韶音已闻听。
厚味谅可忘,至乐诚无竟。
君哉虞舜氏,道德一何盛。
作乐化天下,百王莫能竞。
于心得真契,无位斯有命。
从容摄相间,暂使礼乐正。
去鲁因馈女,适卫还击罄。
徒怀经济具,可奈兄弟政。
文王虽既殁,周公当复梦。
不见凤鸟来,巳矣何所伤。
六经垂训明,雒雒峨宫墙。
瞻仰愿没齿,庶以希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