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
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
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
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
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
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
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
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朱熹所作,名为《十一月二十六日宿萍乡西三十馀里黄花渡口客舍稍明洁有宋亨伯题诗亦颇不俗因录而和之》。诗中描绘了诗人夜宿于黄花渡口客舍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联“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以“鼎足”比喻炉子的三脚,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坐在炉边,与友人共享美酒的温馨画面,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
颔联“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心境。他认为,真正的满足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修养和对道的理解,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或社会地位,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
颈联“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宁静状态。安稳的睡眠象征着内心的平静,而“清明一气存”则暗示了诗人精神的纯净与清明,仿佛与天地间的一股清气相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尾联“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以谦逊的语气表明,尽管自己的诗句可能不如古人(此处暗指谢灵运,字康乐)那般精妙,但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这既是对自身创作的一种自我肯定,也是对诗歌艺术的尊重与谦逊态度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与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生活的理想。
尧峰古刹连翠微,黄茅盖殿白板扉。
鸟窠蟒窟僧住少,秖馀山水含清晖。
楞伽山中大弟子,偶来飞锡披荆枳。
石头路滑雪纷纷,却遇庞家老居士。
相期岩下种青莲,懒乞人间造业钱。
无金布地不著想,有珠系衣且自捐。
一袈裟地无十笏,绵蕞草构为禅室。
松麈蒲团日日閒,黄花翠竹纤纤出。
本来无住亦无生,究竟何能识净因。
且将清澈宝云井,作供灯光华鬘身。
涧底流泉鸣不止,峰头朗月恒如此。
蝴蝶浮生梦已醒,莲花事业心如水。
般若慈航咫尺间,菩提高树岂难攀。
愿留白足常为伴,未许黄梅便出山。
《尧峰山清晖轩落成送楞伽寺弘上人归隐且见余志》【明·张元凯】尧峰古刹连翠微,黄茅盖殿白板扉。鸟窠蟒窟僧住少,秖馀山水含清晖。楞伽山中大弟子,偶来飞锡披荆枳。石头路滑雪纷纷,却遇庞家老居士。相期岩下种青莲,懒乞人间造业钱。无金布地不著想,有珠系衣且自捐。一袈裟地无十笏,绵蕞草构为禅室。松麈蒲团日日閒,黄花翠竹纤纤出。本来无住亦无生,究竟何能识净因。且将清澈宝云井,作供灯光华鬘身。涧底流泉鸣不止,峰头朗月恒如此。蝴蝶浮生梦已醒,莲花事业心如水。般若慈航咫尺间,菩提高树岂难攀。愿留白足常为伴,未许黄梅便出山。
https://shici.929r.com/shici/eK4YMsCCDj.html
萧疏风雅,是贤推孟母,功成课读。
意气能超千载上,往哲依依心目。
花管频挥,赏音人少,独奏阳春曲。
布衣不朽,斯文第一清福。
几番凭吊登临,悲凉慷慨,眼界空流俗。
参透繁华尘梦绝,只合偕松友菊。
客馆耽书,家山占月,得句清霏玉。
怀才甘隐,白云原傍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