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丹阳借宋符,佳谈一例助游娱。
何须此是彼非论,不异水流山峙区。
行馆数间堪驻耳,好峰几叠试登乎。
前年已是携图去,今日居然身在图。
谁向丹阳借宋符,佳谈一例助游娱。
何须此是彼非论,不异水流山峙区。
行馆数间堪驻耳,好峰几叠试登乎。
前年已是携图去,今日居然身在图。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首句“谁向丹阳借宋符,佳谈一例助游娱”以设问开篇,仿佛在询问天地间是否有人能借得宋朝的符瑞,使得佳话流传,增添游玩的乐趣。接着,“何须此是彼非论,不异水流山峙区”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相对性的理解,认为不必执着于是非对错,就像流水与山岳各自静默地存在,各具其美。
“行馆数间堪驻耳,好峰几叠试登乎”则转而描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向往与探索,想象着在数间简朴的行馆中驻足聆听,或是攀登几重美好的山峰,体验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最后,“前年已是携图去,今日居然身在图”两句,以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与现在的感慨,仿佛前年所绘的图景,如今自己已置身其中,充满了对生活经历的回顾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