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岂不繇时命,万事忧愁感双鬓。
兄弟三人我衰病,齿牙落尽谁能信。
畴昔文章倾万乘,道傍争欲知名姓。
中年读《易》甘肥遁,归来拟展云山兴。
赤城黄海东南胜,故园烽火忧三径。
京江战骨无人问,愁吟独向南楼凭。
风尘咫尺何时定。
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
人生岂不繇时命,万事忧愁感双鬓。
兄弟三人我衰病,齿牙落尽谁能信。
畴昔文章倾万乘,道傍争欲知名姓。
中年读《易》甘肥遁,归来拟展云山兴。
赤城黄海东南胜,故园烽火忧三径。
京江战骨无人问,愁吟独向南楼凭。
风尘咫尺何时定。
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清初诗人吴伟业的《遣闷(其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时局动荡的忧虑。首句“人生岂不繇时命”揭示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认识,认为人的生活受制于天命。接着,“万事忧愁感双鬓”描绘出诗人因忧虑而早生华发的形象。
诗中提到兄弟三人,自己体弱多病,牙齿脱落,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衰老的无奈。“畴昔文章倾万乘”回忆过去自己文采斐然,受到朝廷重视,但现在却只能“甘肥遁”,寓言中年时选择归隐,希望能过上闲适的生活。“归来拟展云山兴”表达出他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但现实却是“赤城黄海东南胜,故园烽火忧三径”,家乡烽火连天,令人担忧。
诗人关注战事中的“京江战骨无人问”,表达了对战死者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他独自在南楼凭吊,感叹“风尘咫尺何时定”,期盼早日结束战乱。在个人情感上,他提及“故人往日燔妻子”,看到他人牺牲至深,而自己因为亲人尚在,不敢轻易赴死,“欲往从之愧青史”,内心充满矛盾和愧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对时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愤。
汉宫深锁千蛾眉,妒宠争妍君不知。
昭君自恃色殊众,画师忍为黄金欺。
当时望幸君不顾,泪湿花枝怨无主。
一朝按图聘绝域,慷慨尊前为君去。
萧萧车骑如流水,惨澹风沙千万里。
昔年公主嫁乌孙,妾身况是良家子。
自嗟薄命无归路,弱质安能事强主。
可怜宫锦换毡裘,忍变故音作新语。
马上琵琶送将远,行路闻之亦凄断。
寄书空忆雁南飞,只有怨歌传入汉。
汉家失计何所获,羽林射士空头白。
白璧骏马无时无,倾国倾城难再得。
幽人斸寒泉,井甃名曰蒙。
井贵德不改,蒙以养为功。
非徒玩清冷,润液幽芳丛。
说筑傅岩下,伊耕莘野中。
静守一夫事,勤政王道隆。
孔孟不得志,日月经高穹。
休哉圣贤心,养私而用公。
宇宙间生民,草木与昆虫。
仁渐而秾郁,义惨而庞洪。
泓泓此中泉,与物资天功。
勿谓短绠浅,海底渊源通。
勿谓一勺轻,洗涤人心空。
近林郁青苍,远涧与冲融。
往往中间云,霶霈起天风。
汲引即所利,孰遣榛莽丰。
有道无得丧,孰患番险濛。
君子修诸业,虑初而图终。
为君赋此诗,勿厌吾道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