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楼观·其二》
《楼观·其二》全文
明 / 康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危楼迥对一峰孤,哀壑平连万顷芜。

摩诘画图空掩映,伯阳道德岂虚无。

方西涧谷汉驰道,直北河山周故都。

风土不殊人事异,谁将绵瓞问司徒。

(0)
鉴赏

这首《楼观(其二)》由明代诗人康海所作,通过对楼阁与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哲思与历史的感慨。

首句“危楼迥对一峰孤”,描绘了一座高楼与远处独立的山峰相对而立的景象,高楼的高耸与山峰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孤高与寂寞的氛围。接着,“哀壑平连万顷芜”一句,通过描述连绵不绝的荒凉山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无常。

“摩诘画图空掩映”引用了唐代著名画家王维(字摩诘)的画作,表达了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这里的“空掩映”既指王维的画作未能完全反映现实的复杂与多变,也暗含了对艺术与真实世界之间距离的感慨。

“伯阳道德岂虚无”则借用了道家创始人老子(字伯阳)的哲学思想,探讨了道德与宇宙真理的本质,提出道德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深植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具有永恒的价值。

“方西涧谷汉驰道,直北河山周故都”两句,通过历史遗迹的提及,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中,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变迁。汉驰道与周故都的描述,不仅勾勒出历史的轮廓,也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类活动对自然与文化影响的深思。

最后,“风土不殊人事异,谁将绵瓞问司徒”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这句话意味着尽管自然环境可能相似,但人类社会的变化却是巨大的,而这样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理解,值得深入探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艺术以及人性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

作者介绍
康海

康海
朝代:明   字:德涵   号:对山   籍贯:陕西武功   生辰:1475--1540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猜你喜欢

初晴落景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0)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栖,终晓不能静。

(0)

集字联

满室古香人有会;当阶清荫月初中。

(0)

题孟姜女

祠前芳草踏还生,今昔犹存姜女名。

判死一身归大块,误人百岁是长城。

形留石镜寒生魄,泪滴岩泉夜有声。

故国云山隔湘楚,芳踪何处觅归程。

(0)

浩气吟·其三

正襟危坐待天光,两鬓依然劲似霜。

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

须知榜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

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

(0)

大雾

欲晓霜气重不收,馀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沈忧。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