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骥下长坂,日月双转毂。
容华易消歇,奈此光景速。
结发与君欢,绣帘映华屋。
芙蓉为君面,秋水为君目。
佩君宜男草,饭君落英菊。
谁知绰约姿,弃置在山谷。
凄风偃蔓草,犹疑靡罗縠。
皎月射危坡,哀乌号古木。
安知下泉人,不念我幽独。
君无儿与女,谁为君斩服。
白杨渐有芽,二月酒初熟。
荒凉隧道外,徒使奔童仆。
纸钱烧作灰,素手岂堪掬。
抛殽在中野,秪充饥鸢腹。
回风从西南,袅袅如纺轴。
未知是芳䰟,瞻望令頞蹙。
伉俪虽人合,乃亦系骨肉。
顾彼双飞鸟,安能不反复。
语尽情未舒,聊以歌代哭。
骤骥下长坂,日月双转毂。
容华易消歇,奈此光景速。
结发与君欢,绣帘映华屋。
芙蓉为君面,秋水为君目。
佩君宜男草,饭君落英菊。
谁知绰约姿,弃置在山谷。
凄风偃蔓草,犹疑靡罗縠。
皎月射危坡,哀乌号古木。
安知下泉人,不念我幽独。
君无儿与女,谁为君斩服。
白杨渐有芽,二月酒初熟。
荒凉隧道外,徒使奔童仆。
纸钱烧作灰,素手岂堪掬。
抛殽在中野,秪充饥鸢腹。
回风从西南,袅袅如纺轴。
未知是芳䰟,瞻望令頞蹙。
伉俪虽人合,乃亦系骨肉。
顾彼双飞鸟,安能不反复。
语尽情未舒,聊以歌代哭。
这首诗名为《悼亡》,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描绘了对亡妻深切的怀念之情。
“骤骥下长坂,日月双转毂。”开篇即以骏马疾驰、日月交替的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容华易消歇,奈此光景速。”接着点明了生命之美与时光之短的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
“结发与君欢,绣帘映华屋。”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绣帘映照下的华丽居所,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芙蓉为君面,秋水为君目。”以芙蓉比喻妻子的面容,秋水形容她的眼睛,形象地描绘了妻子的美丽与纯净。
“佩君宜男草,饭君落英菊。”进一步描述了妻子生前的生活细节,通过佩戴的草药和食用的菊花,寄托了对妻子健康的关怀与爱意。
“谁知绰约姿,弃置在山谷。”转折处,诗人感叹妻子的美丽与才华被无情地埋没,如同遗弃在山谷之中。
“凄风偃蔓草,犹疑靡罗縠。”凄凉的风吹过,蔓草倒伏,仿佛连风都带着哀愁,暗示着失去妻子后的孤独与痛苦。
“皎月射危坡,哀乌号古木。”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危险的山坡,哀鸣的乌鸦在古老的树木间回响,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安知下泉人,不念我幽独。”诗人询问地下的人是否还记得他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与不舍。
“君无儿与女,谁为君斩服。”进一步强调了失去子女的痛苦,无人为亡妻守孝,更显凄凉。
“白杨渐有芽,二月酒初熟。”春天的到来,白杨树开始发芽,二月的美酒也已酿成,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却无法抚平内心的伤痛。
“荒凉隧道外,徒使奔童仆。”荒凉的隧道外,只有忙碌的童仆,无人陪伴,更显孤独。
“纸钱烧作灰,素手岂堪掬。”焚烧纸钱化为灰烬,洁白的手如何能承受这份哀伤?
“抛殽在中野,秪充饥鸢腹。”将食物丢弃在野外,只能喂饱饥饿的老鹰,比喻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助。
“回风从西南,袅袅如纺轴。”回旋的风从西南方向吹来,如同纺车的转动,象征着思念的不断循环。
“未知是芳魂,瞻望令頞蹙。”诗人不知道这是否是亡妻的灵魂在回望,眉头紧锁,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哀悼。
“伉俪虽人合,乃亦系骨肉。”夫妻虽是人间伴侣,但终究是血肉相连的亲人。
“顾彼双飞鸟,安能不反复。”看着双飞的鸟儿,怎能不让人想起夫妻间的相依相伴,难以割舍。
“语尽情未舒,聊以歌代哭。”话语虽尽,情感仍未完全表达,只能借歌声来代替哭泣,表达对亡妻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哀思与怀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悼亡主题的独特魅力。
论勋业驾文正文襄文忠而上,恢复南京,扫平西域,交和外洋,是皆将帅材也,公独以枢垣坐镇,定大计、决大疑,寄命托孤,足对列祖列宗,无惭地下;
溥德化于两江两广两湖之间,水陆练军,教育养士,制造兴工,岂仅学术臣乎,事多从史鉴证来,存国体、保国粹,鞠躬尽瘁,自当为河为岳,常在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