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望西山日几回,更怜一雨洗浮埃。
远游莫说云门寺,往事聊寻单父台。
鸡犬萧疏迷洞口,交亲零落半岩隈。
尊前见在君须斗,速上篮舆相逐来。
望望西山日几回,更怜一雨洗浮埃。
远游莫说云门寺,往事聊寻单父台。
鸡犬萧疏迷洞口,交亲零落半岩隈。
尊前见在君须斗,速上篮舆相逐来。
此诗由宋代诗人朱熹所作,名为《熹伏蒙休斋先生惠诗见留谨次高韵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人事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望望西山日几回”,以“望望”二字开篇,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凝视西山之景的情态,而“日几回”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情感的深沉。接着,“更怜一雨洗浮埃”一句,通过雨水洗涤尘埃的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清新之美,也隐喻了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
“远游莫说云门寺,往事聊寻单父台。”这两句诗中,诗人将目光从眼前的自然景观转向了历史与记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特定地点的追忆。云门寺与单父台,既是具体的地点,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情感。
“鸡犬萧疏迷洞口,交亲零落半岩隈。”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往人事的感慨。鸡犬萧疏,暗示了环境的荒凉与变迁;交亲零落,则表达了对故人离散、世事无常的无奈与哀伤。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
最后,“尊前见在君须斗,速上篮舆相逐来。”这两句充满了对当下相聚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邀请友人共饮,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时刻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时光易逝、相聚难再的感慨,呼吁人们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过往人事的深情回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相聚的珍视之情。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黄沙日暮榆关路,烟火尽绝泥寒户。
路旁老翁携稚儿,手持短铁剥榆树。
我问剥榆何所为,老翁倚马哽咽悲。
去岁死蝗前死寇,数十村落无孑遗。
苍苍不恤侬衰老,独留余生伴荒草。
三日两日乏再饘,不剥榆皮那能饱。
榆皮疗我饥,那惜榆无衣。
我腹纵不果,宁教我儿肥。
嗟呼此榆赡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几。
今朝有榆且剥榆,榆尽同来树下死。
老翁说罢我心摧,回视君门真万里。
花市银灯夜向深,香风罗绮迥沈沈。
不知何处笙歌起,传得新愁上客心。
银鞍绣甲剑在腰,马鸣十里风萧萧。
羽旗犹转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
将军妙手逞轻捷,一箭飞落双皂雕。
道傍观者众如堵,奔走流汗喜欲舞。
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
七日贼围颍上县,一县万人命如线。
闻说提兵李佥事,日夜登城奋孤战。
城中妇子愁唧唧,恨不人人生羽翼。
晨炊走汲井水竭,夜号声绕春云黑。
步兵间道单身出,简书马上飞来急。
岂谓辕门坐风雨,不念愁城卧荆棘。
丛侍郎,马都督,请君早发元戎纛。
净扫烟尘四千里,我亦西归杜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