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白鹿老而灵,有客有客占鹿鸣。
我寻石门不知处,道人出洞欢相迎。
修行无力有我相,不应信息令渠惊。
吁嗟至人离诸有,一切相自有心生。
桃源意行花两岸,山阴兴尽雪三更。
道人道人苦多事,尔自采药渠食萍。
白云满洞不须扫,客去客来云无情。
我闻神仙游处白鹤叫,试听夜半空中声。
山中白鹿老而灵,有客有客占鹿鸣。
我寻石门不知处,道人出洞欢相迎。
修行无力有我相,不应信息令渠惊。
吁嗟至人离诸有,一切相自有心生。
桃源意行花两岸,山阴兴尽雪三更。
道人道人苦多事,尔自采药渠食萍。
白云满洞不须扫,客去客来云无情。
我闻神仙游处白鹤叫,试听夜半空中声。
这首宋诗《仙都白鹿歌》描绘了一幅山中隐逸生活的画面。首句“山中白鹿老而灵”,以白鹿的长寿和灵性开篇,暗示了山中的神秘与超凡。次句“有客有客占鹿鸣”,引入访客与鹿鸣的互动,增添了生动气息。
诗人“我寻石门不知处”,表达了对隐秘仙境的好奇与追寻,而“道人出洞欢相迎”则体现了山中高人的热情好客。接下来,“修行无力有我相”,揭示了修行者虽有修为但仍未完全去除自我意识的微妙状态。
“不应信息令渠惊”一句,表明诗人尊重道人的清修生活,不愿打扰。诗人感叹“至人离诸有”,认为真正的高人已超脱世俗,一切皆由心生。行至“桃源意行花两岸”,诗人沉浸在如桃花源般的美景中,直到“山阴兴尽雪三更”。
最后,诗人指出道人生活的简单与自然,“道人苦多事,尔自采药渠食萍”,并描述洞中白云无心,来去自如。结尾以“我闻神仙游处白鹤叫,试听夜半空中声”,以白鹤的叫声象征仙人的踪迹,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隐士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一别吴山又四年,客途流落几扶颠。
诸生专业无多子,同宦居官有几员。
感旧听残秋夜雨,思乡吟断夕阳天。
有时一付掀髯笑,得失原来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