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桥边,访梅溪曲。春风初破梢头玉。
村村茅屋晚炊烟,更寻村酒穿茅屋。
兔月初眉,瑶峰眩目。礛筇振屐鸣空谷。
夜深不谓故人来,声声误道风敲竹。
踏雪桥边,访梅溪曲。春风初破梢头玉。
村村茅屋晚炊烟,更寻村酒穿茅屋。
兔月初眉,瑶峰眩目。礛筇振屐鸣空谷。
夜深不谓故人来,声声误道风敲竹。
这首元代诗人汪斌的《踏莎行·雪晴纵步》描绘了一幅冬日踏雪寻梅的闲适画面。"踏雪桥边,访梅溪曲",开篇即展现出雪后初晴,词人兴致勃勃地漫步在积雪的小桥和弯曲的溪流旁,寻找梅花的踪迹。"春风初破梢头玉",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冰雪开始消融,露出梅花如玉般的娇嫩花朵。
接下来的两句"村村茅屋晚炊烟,更寻村酒穿茅屋",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词人不仅欣赏美景,还走进农舍,品尝农家自酿的酒,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兔月初眉,瑶峰眩目",运用比喻,将月牙比作女子弯弯的眉毛,瑶峰形容山峰如美玉般耀眼,营造出清冷而美丽的夜景。
"礛筇振屐鸣空谷",词人手持竹杖,轻快地走过山谷,发出声响,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显得孤独而悠然。然而,"夜深不谓故人来,声声误道风敲竹",词人却意外听到似有人声,原来是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让他误以为是老朋友来访,流露出一丝惊喜和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雪后的乡村风光,以及词人在此情境中的闲适心情和友人般的期待,展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趣与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