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拙句彻名流,勾引春风入笔头。
廊庙喜登端士用,田园盍为故人谋。
曾芳草外思淮事,应海棠边念蜀游。
细雨挑灯成朗诵,剧谈如共峡江舟。
谁将拙句彻名流,勾引春风入笔头。
廊庙喜登端士用,田园盍为故人谋。
曾芳草外思淮事,应海棠边念蜀游。
细雨挑灯成朗诵,剧谈如共峡江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通过其艺术独到的构思与笔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开篇“谁将拙句彻名流,勾引春风入笔头”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并能捕捉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使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自信,更透露出他对文学艺术追求的执着。
接着“廊庙喜登端士用,田园盍为故人谋”则描绘了一种学子考取功名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诗人通过对比官宦与田园两种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平凡而安逸生活的向往。
“曾芳草外思淮事,应海棠边念蜀游”这两句则充满了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缅怀。诗人在芳草丛中回想起过去与淮水相关的一段往事,同时也在海棠花下追忆起曾经的蜀地之行。这两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情感联结,勾勒出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世界。
最后,“细雨挑灯成朗诵,剧谈如共峡江舟”则是一幅生动的书房生活图景。诗人在细雨绵绵中挑灯夜读,声调悠扬,宛若与人对话。而“剧谈如共峡江舟”则是将激烈的讨论比喻为同乘一船的峡江之旅,形象地表达了交流思想时的紧张与兴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个人情感和书房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文学艺术的高超把握。
惊风吹客梦,西落剑南天。
自问何为尔,官牒见婴缠。
遽传非久舍,黎明徒御喧。
俯轮千仞底,仰辔百寻巅。
凭高一以眺,野气正苍然。
崖奔仆僵树,湍躁啼荒泉。
羁禽易去木,奔麇不择阡。
抚物重增叹,去邦邈以绵。
何为久行役,坐使欢心捐。